中国人“婚姻半径”扩张

  发布时间:2012/9/7 9:48:19 点击数:
导读: 原标题:中国人“婚姻半径”扩张  专家认为,扩张的“婚姻半径”反映了更强的社会流动性给人们带来的观念变化,这一现象也将进一步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将引发老人赡养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20年…

 原标题:中国人“婚姻半径”扩张

   专家认为,扩张的“婚姻半径”反映了更强的社会流动性给人们带来的观念变化,这一现象也将进一步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将引发老人赡养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20年前,大部分中国人的“另一半”来自邻近的村子、同一个城市,而在如今,中国人的“婚姻半径”大大伸展,“异地婚姻”甚至跨国婚姻,已经常见。专家认为,扩张的“婚姻半径”反映了更强的社会流动性给人们带来的观念变化,这一现象将进一步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将引发老人赡养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中国人“婚姻半径”不断伸展

   小帅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09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宁市从事销售工作。而他的女朋友小婧来自广东省惠州市,2010年开始在南宁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2010年底,两个人在羽毛球场相遇,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现在两人决定今年年底领证结婚。

   跟小帅和小婧截然不同的是,小帅的父母相识、结婚、生子,一直都在桂林市。“他们是经亲戚介绍认识的。”小帅父母分别在桂林市绢纺厂和桂林市客车厂工作。当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人选择“内部解决”,在自己的单位里找对象,或者经人介绍认识附近其他厂子的工人,“婚姻半径”很少超出所在城市的范围。

   在农村,过去人们的“婚姻半径”则更短。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的马启辉告诉记者,以前村民都是和同村人结婚,或者是和隔壁村的人结婚,走出山村的人非常少,现在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很多年轻人到外面上学、打工,和外地人恋爱、结婚,也有很多外地姑娘嫁到我们这里来。”

   李艳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从事了10年的婚庆策划工作,她告诉记者,10年以前,她的客户多是70后或者80后的本地人,两个人生活、工作都在桂林。新人一方或者双方不是本地人的情况,10对中只有一两对。“现在这个比率大概增加到50%到60%。如今比较多见的情况是,男女双方来自不同省市,工作却在第三地。”李艳萍说。

   社会流动带来观念变化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人的“婚姻半径”不断扩张呢?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可达提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社会流动性变广,由此所带来的观念变化,是年轻人“婚姻半径”远远超过长辈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地方成长,在另一个地方学习、工作,这样的情况在当代年轻人当中很常见。周可达提出,现在的市场经济建设、城镇化进程,导致了人口大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大,扩大了个人交往面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婚姻的观念。周可达说,在老一辈的眼里,更看重地域、门户、民族等因素,在婚姻问题上倾向于“求同”,希望共同的东西更多,异质的东西更少。而现在的年轻人则将个人的情感因素放在第一位,对地域、门户、民族等因素已经不那么看重。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观念的改变更加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凤代瑜告诉记者,过去很多居住在当地山区的少数民族严禁与异族通婚,一些地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才有了较大改变。旧习俗被更为包容的观念取代后,现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现象已经十分常见,年轻人的“婚姻半径”大大伸展。

   赡养老人或成负担

   “婚姻半径”的扩张,会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周可达认为,延展的“婚姻半径”,促进了新一轮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婚姻能够带来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周可达说,来自不同地域,有着文化背景差异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会带来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而他们的下一代又在这种新的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成长,这会对社会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周文栋则认为,婚姻中的双方来自两地,一方面要求双方在交往、生活当中应当更有包容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供养老人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在比较窄的区域当中,社会关系也比较接近。而‘婚姻半径’的扩大使两个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的人结合在一起,文化氛围、社会交际圈子的不同,需要男女双方在交往时更有包容性。”周文栋说。他同时提出,在当前环境下,就算夫妻双方来自同一城市或者区域,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也很突出,如果老人在异地养老,就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压力。 新华社记者 管浩 翁晔

 

上一篇:李光斗:房价越高离婚越多 房贷危机是罪魁祸首 下一篇:新婚姻法实施一年加名公证减少 看待新法更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