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身主义注定将穷途末路吗?关注围城之外的剩男剩女

  发布时间:2007/1/14 9:56:43 点击数:
导读:华丽的时代,沉重的孤寂(1)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一辈子都这么孤单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这样孤单一辈子  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  电影越圆满就越觉得伤感  有越多的时间就越觉得不安  因为我总是孤单…
华丽的时代,沉重的孤寂(1)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一辈子都这么孤单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这样孤单一辈子

  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

  电影越圆满就越觉得伤感

  有越多的时间就越觉得不安

  因为我总是孤单,过着孤单的日子

  ——刘若英《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这是一个纯粹私人化的问题。以至于如果不是亲朋至交,那些充满好奇的人也不好贸然启齿问询。但是,不管你是从没遭遇激情,还是已历经沧海,抑或是一直挑来挑去而没有中意的人——但你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标签,按照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你可能被剩下了。

  也难怪,按照惯常的观点,恋爱、结婚这些事情就如同自然界春夏秋冬季节的交换一般,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尤其是我们又身处一个华丽而艳情的时代,大街上、地铁里、飞机上;网络上、电视里、广告中……到处都散发着爱情的味道。现代社会的物质与技术也为忙碌的都市男女提供了无数邂逅的可能,提供了无数可以迅速上演恋爱故事的初始情境。现代社会科学昌明,通信技术一日千里,通过网络等新途径相恋结合的已毫不稀奇。我们的社会的确变得更多元化了,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选择的范围也更为广阔。

  而事实却似乎又并不等同于我们的想当然。环顾四周,一大群并不愿意单身的剩男剩女们,依然在迷茫地寻找和等待着爱情。孑然一身的人竟如此之多,而且很多是干练出色的职场白领。他们精通于找寻工作,却似乎不善于找寻爱情。他们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游走于现代社会匆匆变幻的华丽背景之下,显得无奈而又落寞。

  第三次单身浪潮袭来,让越来越多的男人和女人们卷入其中。城市里的剩男剩女如今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一个意味深长的后现代寓言。想起这两年相当走红的电视系列剧《欲望城市》,那是四个大龄的都市单身女性和周围男人的种种关于情与欲的故事。此剧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不在于这种纽约版本的故事多有趣,而是有很多像剧中那样经济独立的男性女性都有同样的困惑——当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为了生活压力去结婚的时候,或者是根本找不到理想的结婚对象的时候,是更自由更解放了呢,还是更孤独更无助?

  我们发现,无论是现实版,还是虚构版,无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像《欲望都市》中的瑟曼萨,还是像《涩女郎》里那个什么男人都想嫁,却反而常常吓跑男人的“结婚狂”,还有像《甜心俏佳人》中的充满幻想却经常让自己陷入窘境的艾莉;往前推有“相信人生有两次伟大爱情”的乐观的夏洛特,往现实看有大批“不谈爱情”的男女工作狂……两性之间的感情总是像鸡同鸭讲一般地不对位,所以太多的人都带着无处倾诉的爱情断伤。

  在各种媒体上,我们已经耳闻目睹了太多剩男剩女的故事。似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转向:对于都市里的剩男剩女,舆论对他们的态度,从认为是一种社会问题,转为现今的欣赏和羡慕。理由是假如你一直保持单身状态,至少说明几件事:一、你足够独立,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不需要仰仗任何人;二、你特立独行,有个性;三、你对个人魅力有信心,并且不怕寂寞。据说,现在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将甘心被剩的精神进行到底。某报纸还非常煽动的说:即使身体不单身,精神也要单身。但在当事人看来,这是聊以自慰的说法罢了。

华丽的时代,沉重的孤寂(2)

  当然,寂寞倒也是可以成就一个人。独身的人最不缺的是时间。把自由的时间用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一定就是出成绩的地方。如果独身真的是精彩无限,也就是说,总是能够找到适当的对手乐意和你耗下去,物质和精神的处境都不差,现在的都市人,大部分不介意独身。

  然而,现实生活里的人毕竟不同于《欲望都市》里的男女主角。像我们周围的单身男女,天天下了班就买快餐打发自己,回家看电视上网甚至加班,异性的气息几乎嗅不到,日子过得无聊而且黯淡……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所熟悉的。

  所以,这又确实是个孤独的时代。在酒吧夜夜笙歌的背后,在单身公寓销售火爆的背后,在情人节的迷离色彩被烘托到淋漓尽致的背后,是难以名状的孤独。生活方式变得如此多彩又如此迷惘,因为选择太多,也就意味着哪一种选择到后来都是错误和后悔。于是只能不安分地浮躁着,心总是处在一种怔忡不安的状态里。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堪的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紧张的时代,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强烈的竞争压力甚至让我们难以喘息。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需要一个稳定而富有支持力的家庭,来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然而就在这种需要最强烈最迫切的时候,我们的现代家庭在这方面却苍白无力,因为婚姻本身都已脆弱不堪。

  现在男孩女孩谈恋爱的目的和动机不再那么单纯,他们一个比一个清醒,一个比一个善于权衡。不到迫不得已,要女孩嫁或要男孩娶都是不容易的。谈爱容易论婚难,这无疑成了现代男女的一大流行病。溺水三千,任取一瓢便可以倾心去爱,而且爱到撕心裂肺铭心刻骨的地步也在所不惜,但是一论及婚嫁,再相爱的男女都难免会迟疑着却步。爱情和婚姻是这样的形同水火吗?以至让他们能够承受爱情之轻,却无法承担婚姻之重。于是,不顾一切的爱情最终在婚姻面前止步。

  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比较注重家庭稳定,传统婚姻主张“一旦进入,就不能退出”,而现在人们更多注重生活和感情质量,这种新观念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剩男剩女们的心理压力也是来自于过去社会观念的传承和积淀。当然一旦结婚,人们总是要承担一些责任,因为婚姻需要的,肯定不仅仅是感情。

  当然,这些也都不是全部。报刊上“如何获得一个好老公”、“如何获得美满婚姻”之类的文章,也许对剩男剩女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她们还没有决定是否要选择婚姻。最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他们自己对单身生活,对被剩的时光感到开心不开心。看了我们这个关于“剩男剩女”的纪实性调查,你也许会更清晰地认识他们。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一个男人的码头需要一万次靠岸,一个女人的土地需要一生才能走完。那么,对于剩男剩女们来说呢?一个自己的码头需要一万次靠岸吗?一个自己的土地需要一生才能走完吗?我们这本书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吗?

一、旷男怨女从来就很多吗(1)

  ——先说个大势

  关于剩男剩女的说法,从来不是铁板一片的——它的变迁也很有趣——而且从来不是仅仅关乎这一个群体自身的问题——他们涉及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多种力量的交织

  哲学家摩尔根曾用富于感性的语言说:“在文明民族中形成一男一女结对同居的倾向,这并不是人类的常规,而是像心灵上的一切伟大的感情和力量一样,都是由经验产生的。”的确,婚姻是一件值得我们赞美的事物。上下几千年以内的人也都无不为这同一件事情大伤脑筋。找寻一个合适的人,至今也依然是我们生活的重心之一。同样的,这也是剩男剩女为很多人关注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到剩男剩女的历史源头,那简直是云水茫茫,一眼看不到边。在《乐府民歌》里就收集了南北朝时期的这样一首民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丁壮死亡过多,妇女极不容易嫁出去,于是出现这样的歌谣。顺便说一句,任何一个社会对于剩女的关注比起对剩男的关注都多得多,这绝非偶然。在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历史上,战争是造成剩女的主要因素。

  在近代历史上恨嫁的剩女也屡见不鲜。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欧,有三分之一年龄在44岁以下的女子无法走入婚姻。究其原因如下:当时欧洲国家社会阶层的构成实行的是封建世袭制,身处社会中下阶层的男士往往求助于婚姻,希望依靠妻子娘家的钱财和权势发达。于是,家庭环境清贫的知识女性就很难找到条件好的丈夫,又因为不愿意降格和平民通婚,到最后只好选择过单身女人的生活。这样的单身女人以英国居多,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人物,如女作家简奥斯丁、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两姐妹、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的姐姐——女作家玛丽安兰姆等。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之前,社会上很流行讲述有责任心的职业女性的故事,她们常常在工作与爱情的两难犹豫中最终定下心来工作。为了软化坚硬的社会现实,这些故事的结尾通常以“她以这种方式反而最终获得一个好男人”而结束。而从40年代末期到整个50年代,职业女性渐渐成为一个令人生厌的字眼,整个社会流行年轻的家庭主妇的故事,各种女性杂志和时尚杂志上探讨的是“怎样获取一位男性”、“趁你年轻时生小孩”、“不要怕早婚”之类的话题。而如果引入历史的、社会的视角,我们会知道,在二战中大量的男人走上战场,社会需要女性作为劳动力补充进去,于是出现了对于职业女性的呼唤,而当战争结束,男人们从战场上回来,社会又开始流行一场呼吁女人回归家庭的巨大神话。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25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女人被称为“圣诞蛋糕”,意思是如果在12月25日之前还没有人动它则会成为废品,而如今,31岁的单身女人被称为“除夕面条”,意思是如果在12月31日晚之前还没有被吃掉就免不了被丢弃的命运。当然,这些如出一辙的“悲惨女人”的故事(不过女主人公从25岁变成了31岁也是一个有意味的变化)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也许是有着悠久男权文化传统的日本,在面对单身女性有增无减的年代,利用传统的性别话语所进行的某种“围剿”,以恐吓年轻的女孩子早点进入婚姻。

  1999年,据日本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东京30岁以上男子一半以上没有结婚,另据日本厚生省估计,1980年以后出生的女性14%将会终生独身。《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一书也引用了这些材料。日本城市大龄青年晚婚和单身的现象已经引起日本社会学家的关注。由于20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条件富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生活在大城市的日本青年为了获得更高的物质享受,获得自我实现,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放弃或暂时放弃了婚姻,成为了剩男剩女。

  女性对于婚姻的抵制在人类史上由来已久,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认为婚姻于她们有什么好处。因为婚姻从它最初诞生时对于男人和女人是绝对不平等的,它本身就是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产物。恩格斯说:“母权制度的颠覆乃是女性历史的失败,丈夫掌握了家中的管理权,而妇女失掉了她的荣誉地位,变为仆役、丈夫淫欲的奴婢及生儿育女的工具。”

  这一段话虽然是恩格斯对家庭创始之初的男人和女人不平等关系所作的论断,但是在今天,依然有它适用的范围。妇女之所以容易接受单身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她们在传统家庭中的获益从来都比男人要少得多,而所受的屈辱却从来就比男人要多。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所身受的压迫和不平等,首先来自于家庭内部,其次才来自社会。历史上有一些非常富于智慧的男人也轻视妇女,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男人本性高超,女人低卑;一方是统治者,另一方是被统治……男人的本性较女人适于发号施令,我们必须把女人视作天生的残缺。”

一、旷男怨女从来就很多吗(2)

  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已证实:影响性别的染色体并不影响人的行为。Y染色体和雄性荷尔蒙不导致男性争强好胜;X染色体和雌性荷尔蒙不导致女性依赖他人。因此拒绝被动接受性别角色的女性、超越女性特质的人也会增多。随着女性受教育人数的增多,尤其受良好教育的女性的增多,知识使她们认清自身价值。

  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一组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远远冲破百万。而在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单身人数才约为10万人。有关专家据此指出,中国第三次单身潮正在来临。

  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单身潮来袭。文革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主要还是女性。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知青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而现在单身潮的主角则是这样的一群人:年龄在28岁到38岁之间,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对于婚姻有着非常理智和实际的态度。

  客观地说来,第三次单身浪潮的到来,更多是年轻人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婚姻关系是很脆弱的,既然脆弱易碎,人们就会考虑投入婚姻是否值得,婚姻是否一定是必然。婚姻脆弱的观念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单身浪潮的历史影响下,两性感情的基础变得越来越薄弱。其次,女权主义的兴起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使得女性对于自我权利的要求变得格外严肃起来,这些自然会反映到对于婚姻的态度上。还有,西方的婚姻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都越来越广泛,这从流行的美国电视剧中就能看出端倪。《欲望都市》表现了都市女人的性观念的自由开放,《绝望主妇》反映了婚姻的窒闷,这些都暗示了一种状态:不去借助婚姻,我们也可以有性、有孩子——而且可能过得更好。

  这样长此以往,如果婚姻不能提高双方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性生活的质量,人们一般不会轻易地迁就屈从。现代人越来越倾向将婚姻视作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模式,走进婚姻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

  人们结婚越来越迟,这个结论也是有数据支持的。不过,即使没有数据,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十五六岁结婚,七八十年代的人十八九岁成家,二十一世纪里而立之年谈恋爱也并不迟。

  类似的这些问题有一位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过考量。以女性为例,一般说来,单身女子走入婚姻的机会成本更大一些,所以她们宁愿选择单身。还有,这个群体的收入高于普通群体,正是因为经济上的独立性这个前提条件,使她们无须依赖男性,也使她们对婚姻的态度变得挑剔。而在旧时代,女子单身的极少,因为女子一无所有,完全没有经济地位,嫁给男人,失去的是自由,但起码可以衣食无忧。在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却面临着多种选择,她有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有着远大的前程。如果婚姻要她放弃和投入的太多,她当然会犹豫。所以论条件,单身女子往往不是找不到男人,只是因为婚姻的成本太高,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单身自然便成为理性的选择。按照这样的理论,可以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与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群体就会越大。

  有很多情况似乎从侧面反映了大龄单身男女择偶的状况。据我们从北京某地区出现的大龄男员工择偶难的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的大龄男员工的年龄绝大部分在二十八九岁以下,极个别的员工年龄超过了30岁,不少企业在做这方面工作时,是在为二十四五岁“王小五”们未雨绸缪。与此同时,年龄超过30岁的女性则以单身白领居多。这些大龄女性单身白领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不乏博士、硕士,都有一份薪水不薄的优越工作,很多人的个人条件也不错,就是婚姻问题悬而未决。

  还有一个与“剩女”问题相关的严重问题,就是“剩男”,也叫“超男”。

一、旷男怨女从来就很多吗(3)

  欧洲学者蒂亚森是第一个提出“剩男”问题的学者,在1990年他就提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忧虑。许多“多余”出来的男孩子们,因为贫穷而没有固定的性伙伴和家庭,所以他们需要用逛妓院或者同性恋的方式来解决性需要。更耸人听闻的是他的另一个观点。根据他的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3000~4000万的男性因找不到老婆而成为剩男,这相当于整个大洋洲的人口数量。

  无独有偶,2004年5月,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安德烈亚博尔合作出版了《剩男: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一书,他们在该书中指出,在亚洲,因为种种原因将导致这样一种局面: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优势的男子可以结婚,而没有这些优势的男子却结不了婚,他们会在社会经济底层形成一个剩男阶层。在中国和印度,到2020年,剩男将占到年轻的成年男性人口的12%至15%。这两位学者还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成年男子,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会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一些人生目标。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在2004年7月19日也以“我们的安全是否被‘太多男人’威胁?”为题,举行了一场研讨会。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究竟男女性别比例与政治安全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瓦莱丽赫德森和安德烈亚博尔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支持,马丁沃克2006年3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推测说:“到2020年,中国的剩男很有可能会认为,发动战争,并在光荣的大义下死去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关于这篇文章,得到更多的是质疑。美国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乔舒亚戈登斯坦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他在《泰晤士报》撰文批评这篇文章的“证据并不能支撑结论”。他认为,将男性过剩同暴力联系之前,需要对男女性别比例不同的各种国家进行系统研究。“我不相信有人曾系统的、在世界范围的比较研究中检验过这些观点。”耶鲁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卡罗尔恩贝尔也表示同样怀疑。他指出,简单地根据“剩男”的数量作出社会暴力化的预测忽略了一点——男人的暴力倾向是社会造就而非天生的。

  在《剩男》这本由美英政治学研究者合著的书中,中国的“捻军起义”被作为“剩男”引发灾难的典型例子。在19世纪的中国北部,由于干旱引起了灾荒,生活的困苦使很多百姓选择杀死女婴。据一些欧洲学者的统计,当时中国北方的男女比例达到了129:100。后来,这些找不到婚配对象的小伙子聚集起来开始闹事,最终控制了一块领地,竟然统治了600万人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太平天国起义余波的“捻军起义”。

  由于接触的资料有限,外国人可能不能精确地估算当时的性别比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可能是在想象历史。据我们现在所能掌握的信息,19世纪中期的男女性别比例是在103~110的区间之内。但是,男女比例失调是晚清以来一直就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历史上,中国人选择男孩的现象由来已久,过去没办法确定腹中胎儿的性别,所以中国从战国时代起,就有溺死女婴的习惯。

  当时人们溺婴的最主要原因是贫穷。下层人怕养不起,上层人家也把彩礼、嫁妆当成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直到清代,还存在因为嫁女而破产的人家。但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一直都不很重视,对于民间溺杀女婴的行为也只是道德上的约束。而对于当时的男多女少问题,关注的人大多是民间绅士,当然,他们也只是呼吁一下不要溺杀女婴,保障人口的性别比例平衡。

  到了现代,男女比例不平等的状况,开始引发一些巨大的社会问题。在人为干预下的男女性别比例过大,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婚配不平衡,女的都要找富有的上层人士做丈夫,社会地位最低、最贫穷的男子可能会娶不到老婆,最终剩下的部分是最底层的。这种人的大量存在,必然会给社会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2001年,中国不再把同性恋划归为神经疾病。西方的学者对中国的“剩男”问题做了这样大胆的设想:随着同性恋在中国的逐步公开化,中国的大都市有可能成为著名的同性恋之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教授黄荣清反驳道:“历史学家对古罗马的研究显示,当时不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但成年男子常常同已经过渡到青春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的少年发生热恋,所以,同性恋的产生与男女比例失调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006年2月28日,《华盛顿邮报》为中国和印度的剩男问题开出了“药方”,说是要借助全球化的力量,把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女性派到其在中国的企业中工作,从而使她们在中国成家立业。但在中国和印度这样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通过跨国婚姻和女性移民来解决女性人口的短缺,除了双方素质不对等的问题之外,显然在数量上也是杯水车薪。要真正解决中国的超男问题,还需要中国人自己转变观念。虽然观念的变化相对于经济现象来说是滞后的,但最终将有一天这种男性选择偏好最终将会得到改善,尤其是在城市里。

  有学者指出,剩女是大城市病,是社会浮躁,城乡、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现。而大量剩男的产生,是城乡发展割裂、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未改变的产物。如果城乡裂痕加大,社会更加浮躁,将不只会产生大量超男剩女,还可能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不同意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剩男剩女只是现代性社会的新生现象,它代表的只是人们观念的变更。不过,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研究剩男剩女,不是本书的主题。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我们只是从一些个案出发,以新闻话题和采访实录的方式,近距离地观察一下这个群体,同时探讨一下现代人情感和心灵的出路。

二、“剩女”二字背后(1)

  站着一群活色生香的优秀女子

  ——拿“3S女人”做个例子

  关于3S女人:她们中有高知、海归、外企白领、销售代表、会计师、律师、记者……她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原则,有品味……她们也不乏美丽、幽默与性感……但她们找不到男朋友

  30岁,是一个人生命阶段的关键路口,谁经过这里都将面临一场考验,结婚与否、成家还是立业,这些都是必考的考题。面对这样一个生命的关口,你选择如何面对它?尤其是,假如你仍是单身,面对30岁这个恼人的关口,你又会采取何种方式去度过?

  若琳是我们在一年前就采访过的。她一个人孤独地在京城过完2005年春节后,曾对我们说:“我一定要在今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当时,若琳即将迎来的,就是自己的30周岁生日。

  若琳是一个长相秀丽的女孩,虽然家在外地,但已在北京拥有了一套两居室住房,月收入上万元。但此刻的她,丝毫没有惬意的感觉。独自一人的生活让这个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女孩养成一个习惯:睡觉时,要在头部周围放三个枕头。只有在如此温暖的环抱中,那种没有依靠的漂泊感才会略为缓解。

  “生计不愁了,却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感情的归宿。”若琳说:“除了没有遇到非常好的另一半,基本上,我是快乐的。”可她也承认,这种快乐是不完整的。她甚至有时会怅然地想:爱情可能是同一个苹果的两半,这个苹果被切成两半后,分别被生命的无常抛到不同的方向,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机会便小了很多。

  我和这位靓丽的采访对象开玩笑:“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了,但今天见到你后还是有点紧张,感觉有一种被压迫感。如果我对你有一些想法的话,肯定也不敢表达。你或者你们这一类的人,是不是对男人的要求特别高?”

  若琳笑了,她沉思着说:“我觉得,首先是我对自己要求高。当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没法不高。我从小就好强——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因为必须让自己优秀,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湮没,才能独立生存下去,才能获得生存的资格和理由。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不是对男人的要求高,而是对情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要跟一个男人建立一个家庭的话,那我肯定要对他有信心。我跟他生活在一起以后,有一点是最起码的,就是我的精神生活和我的物质生活水准都不能往下降,至少也要保持我现在的状态。还有如果我不爱他,那么肯定就不能进入家庭角色。如果这个人的能力太低了,需要我养活他,我也会觉得压力特别大。可能我把话说得比较直接了一点,可是很多3S女人遇到的,都是我这样的问题。”

  若琳所说的“3S女人”,是一个现代都市里的独特群体,3S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了)、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在3S女人中,有高知、海归、外企白领、销售代表、会计师、律师、记者……她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原则,有品味;她们冷静,理智,清高,孤傲……她们找不到男朋友。她们有的忙于事业,没时间恋爱;有的太挑剔,择偶要求过高;有的学历太高,让男人有压力;有的喜欢自由,不想进入固定轨道。她们没有在适当的时间内找到适当的人,当岁月已经一天天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了印记,她们还未完成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结婚。

  正在来临的第三次单身潮中,3S女人的存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不由得让我们纳闷。有媒体发出了如是天问:究竟会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女人在千万单身汉的宏大背景前婷婷独立,置活活逼出五百万座断臂山的危险于不顾而保持着单身?

  这的确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按常理来说,美貌和年龄是女人的最大资源。这种资源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达到最高点后,慢慢减少的。在坐标轴上,是一条不标准的抛物线。一般而言,聪明的女人总会在抛物线下行之前结婚,而女人从来就是最聪明的——所以,女人结婚要比男人早。各国的婚姻法明确地反映了这一点:男人结婚的法定年龄都比女人大些。然而,经过生活的磨砺,3S女人越发美丽与聪明,她们亮丽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每每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那些没她们优秀的女伴们接二连三地嫁人。

  我问若琳:“人们都说‘剩女’是两种状态。一种是那种自认为看透了婚姻与家庭的本来面目和实质内容,从而愿意主动选择单身生活;还有一种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男性,不得不单身。你是属于哪种呢?”

二、“剩女”二字背后(2)

  若琳说:“我想我肯定是属于后一种。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找一个如意郎君肯定是她的理想。那么剩男剩女为什么越来越多呢,我想这可能跟女人越来越优秀有关。我并不是说我本人有多优秀,只是从总体上指出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那么女人的进步和独立,让她在经济上不再依靠一个男人或依靠一个家族才能生存,这就给她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同时,她的思维和胸怀,也开始往独立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她就变得比较自信甚至是任性了——这一点合情合理,她一定要选择她喜欢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人可以约束她。这样一来,就给她造成了一种进入个人理想生活状态的可能性。像这样的单身女子,在很多年以前,可能很难做到,她即使想被剩下,恐怕也没有可能。所以,说到底这也是社会变迁所造成的一种状态。”

  我说:“是啊,过去女人要是20多岁不谈朋友,或者到了30岁还不结婚,人们就会觉得这个女人有问题。反正在邻居眼里看来,或者同事看来,都觉得有问题。”若琳说:“现在好多了,人们会说,可能她是事业型的;或者说这个女子运气不大好,没有遇上合适的。”

  像若琳这样的3S女人,她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方面表现出色,有一份体面而又报酬优厚的工作。她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很高,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人,就宁愿不结婚。她们拒绝平庸男人的进入,因为到了这样的年龄,寻找男友更现实了,不但要考虑性格相投,还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她们想找知识与情趣、经济与人品皆有的成功男人,适合做丈夫的“白马王子”,即浪漫又可靠。知识水平在其下者,她会瞧不起。这种理想使她们总是在爱情与婚姻之间徘徊。

  现在又有人说,女人的理想对象,当然是BMW男人。B即Business(泛指事业),M即Money(金钱),W即Woman(女人),要成为一个标准的BMW男人,必须三者皆备。有人曾说,男人如果有了B和M,何愁后面的W不来?可是换了女人,有了B和M,只怕另一个M(Man,男人)要吓得逃之夭夭,除非他想吃软饭。

  对于3S女人们来说,婚姻就是一场赌注,她们再也输不起了,因为留给她们的时间不多。随着时间的流逝,3S女人们的确会面临一些困境。她们对于婚姻这样一个虽无比向往却仍无法拥有的东西似乎已不再羡慕,而是漠然、麻木。没有男人照样过得很好,这样的话语常常出自她们之口。至于语言背后的寂寥,她们习惯了用微笑去掩盖。

  在美国,3S女人也是类似的一种景观。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每到周末,希拉瑞赫斯克维茨都会从她的鞋架前挑选出一双鞋,换上华丽的外套,经过一番梳妆后,跑到曼哈顿的一家酒吧,与一群境况类似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希拉瑞今年35岁,是纽约一家电信公司的销售经理。然而,她至今还没有男朋友,更别说结婚了。希拉瑞有三个好朋友:一个是儿科专家,一个是康复中心主任,一个是职业经理人。她们像希拉瑞一样都没结婚。平时她们一起出席曼哈顿富人的私人宴会,一起去俱乐部参加户外社交聚会,一起泡吧,一起跳舞。她们也看肥皂剧《欲望都市》,而且生活方式与电视剧惊人的相似。

  但这种状况持续了若干年后,希拉瑞和她的朋友逐渐发现她们急需实现一个梦想:找个男人成立家庭。“出现这个念头后,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以前我从来没有这样想法,但是最近我的生物钟一直在提醒我:‘你该结婚了。’”希拉瑞说。然而结婚对希拉瑞和她的朋友们来说太晚了,她们身边很多男性朋友都已经结婚多年了。

  三十年前,像希拉瑞这样到了结婚年龄还单身的女性往往会被认为脑子有病,而现在希拉瑞则代表了当代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部分人拥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拥有结婚的资本,但往往选择不结婚。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怀特说:“这部分人本身素质很高,择偶标准也很高,特别是女性错过结婚年龄时,再想找到合适的人就很不容易。”

  据报道,单身不仅存在于高知识人群,它也正扩散到整个美国社会。美国统计署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传统型结婚家庭占整个社会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80%下降到现在的50.7%,这就意味着美国有8600万人是单身。如果这个势头得不到遏制,用不了多久,单身将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人群。而现在单身人口已占美国劳动人口的42%,消费人口的40%,投票率的百分之35%。现在,美国人结婚年龄普遍向后推迟,很多人往往选择同居而不结婚,很少人离婚后再结婚。

  回过头来再说若琳。给若琳介绍朋友的人不计其数。也许相亲这件事功利性太强,一般的人相处久了还可以做个朋友,相亲却是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也许和自己毫不搭界,因此,被淘汰的也真是不计其数。

二、“剩女”二字背后(3)

  有一次,朋友给若琳介绍了一个成功人士,据说还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商界大鳄。若琳抱着好奇的心态,见了那个人,一见面就知道不会再有下次了。人的确是很优秀,但年龄的鸿沟若琳说什么也没有勇气跨越。若琳回来以后怅然若失,一个人寻思了很多天。她对我们说:“单身是一个零度状态,美好的婚姻是个正数,不幸的婚姻是个负数。如果把婚姻比做是开公司,如果没有多少把握,我情愿我的婚姻不开张,保持在零度状态,也不要轻易让爱情破产,一蹶不振。”

  这大概就是理智的都市女子对自己的保护吧。要不就不嫁,维持在零度状态,要不就嫁个中意的人。如果看不见生命的能量与情感的喜悦在增值,那就宁愿不结婚,也不能突然“发疯”,找个自己压根就不怎么喜欢的男人把自己拖累。因为生命太可贵,实在是输不起。如果把女人比作一株植物,那么她们的花期真是很短。恰如女人爱玫瑰,只因为那映射出她们自己的人生。花开花落,容颜老去,这是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就代表了没有道理可讲,这一点的确是很残酷。

  若琳说得对,3S女人的感伤和戒惧也是来自时代的急剧变迁。传统的古典的女人,如同这个古老大地上许多观念一样,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连道德底线,都一再被挑战。传统的女人,美德是“温、良、恭、俭、让”,和这个竞争的年代是这样不和谐。首先受到生存淘汰的,应该也是这样的所谓的“好女人”,她们唯一的寄托,是遇到一个好男人,懂得欣赏和体贴她们的好男人。只是这样的期望是非常危险的。在这个竞争空前激烈,人人都为了生存不惜一切的年头,女人们已对这一点了然于胸:男人并不比自己靠得住。

  有的媒体对3S女人抱着同情的态度。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看,所谓冷暖自知,别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天下女人,并不是每个女人都需要爱情或者婚姻作为自己人生的支点才平衡。有的女人是工作狂、事业狂,收获别人的掌声这件事在她们看来比天都大;而有的女人谈谈恋爱可以,要她走进平淡琐碎的婚姻生活,可能比让她剩下这件事还要令其头疼;而有的女性是既然没有遇到心目中白马王子,还不如铁下心来一剩到底……

  3S女人都处在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口。女人这几年,平心而论,确实是一个容易产生危机感的阶段,因为青春从脸上的消失是一个显明的过程。真过了30岁倒也坦然了,若琳说,很多女人可以就此肆无忌惮的把年龄看得云淡风轻。28、29岁是最难堪的时候,不上不下,别人都知道你理应有过去,却不知道你将来会有什么,常常打量一番,奇怪你的独来独往。适龄女子要有约定俗成的合适状态,才能封住别人的口舌,父母也就没有了异议,至少七大姑八大姨盘问起来可以这样从容的说,早就有男朋友了,管不了她,结婚的事让她自己拿主意。如果当时你还没有人接手,那么父母只好脸面无光,支支吾吾,不知该把你往谁身上推脱。再过几年可能性渐渐式微,这几年是很容易就过去的,换言之,你很容易就乏人问津了。“你的婚事不会再有人来旁敲侧击,大家都看出来了,你是注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只有父母还偶尔会期待有奇迹来将你拯救。”

  若琳的谈吐中有一种寻常女人不太容易具备的幽默感。可以感觉到,尽管如她所说,睡觉时需要抱着枕头,但她还可以算是一个内心力量很强的人。从精神气质上来说,女人之所以能够坚持单身,除了自己的能力和经济条件都可以不依赖男人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们不是那么容易轻信男人,也不是让男人容易产生怜香惜玉感觉的人。这就会导致这样一个后果:她们在精神上越追求与男人的平起平坐,越要求被欣赏被尊重,结果她们会越失望。

  当然,很多3S女人对这一点并不以为意。一个女人生活得好不好,也可能与她本身的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有可能和她本身的条件成反比例。这么说来命运的成份就很大。就像去买彩票,谁都期望能够中奖,但是中奖与否的主动权并不在自己手上。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若琳说,单身的女人知道自己过得好不好,与男人的关系不大,想明白这一点,她们做任何事的出发点,不会是企求男人的愉悦,她们只会把愉悦自己放在首位。又因为她们有更多的时间打点自己的生活,会更加在意自己。

  3S女人的生活,到后来都颇为接近。比如,都有一份想怎么忙都行的工作;都有一套只有自己有钥匙的居室;都有一个紧密的单身女友的圈子。这些也不是刻意的,只是规律使然。3S女人都心有所系,感情太不可靠,事业的大树最坚固;慢慢的,她们与已婚群再找不到共同语言了,这些昔日的朋友已经老公长孩子短地进入了另一套“语言系统”;在需要朋友陪伴的时候她们常常发现,只能跟同样单身的朋友在一起“杀时间”。

  对于很多3S女人而言,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太奢侈了,奢侈的事情承受不起,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而不喜欢的男人更是嫁不得,人生苦短,这样勉强自己是何苦来呢?找不到能爱的人,所以很多年华正好的女子都左顾右盼,良辰美景虚设。相信爱的年纪已经过去,如果早早嫁掉说不定也就安安心心一辈子。越往后越心寒,知道所谓爱情不过是一种错觉。当然还是有很多三十多岁的女子嫁人的,但怎么看都像是临时拼凑的相互妥协,仓仓促促地拍结婚照,赶上婚姻的末班车。

  于是,也有勇敢的3S女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一定要结婚么?”

二、“剩女”二字背后(4)

  的确,对于现代女性而言,成家不一定是必要的选择。因为婚姻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或许换一个角度来想,在爱情的学业里,每个人都有他们需要面对的爱情课题,结婚是一种选修,不婚单身也是如此。

  由此出发,剩男剩女中的不少人开始向不婚族转变。在这其中,由3S女人延伸而成的单身不婚女性正在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在日本,这个群体被称为“寄生单身”;在欧洲,她们被统称为“Latte一族”。她们的特点是:不彻底奉行独身主义,不属于丁克一族,不排斥婚姻,但又不以婚姻作为某种终点。她们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性活动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各个层面,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而她们的生存形态更将成为城市男性趣味的内容和构成。

  而对于不接受“不婚主义”的3S女人来说,她们承担着很重的心理压力。时间是最残酷的,她们的优势正在一天一天地化为无形。最令她们感到吃惊的是,“80后”甚至“90后”的姑娘们也像水葱似的一茬茬不断冒出来了,在婚姻的市场上,她们显然更有竞争力。

  与“三十而立”的传统观念相比,年龄不足25岁的“80后”纷纷步入结婚礼堂,是否为时过早?对此,“80后”自有一番见解。

  “早有早的好处。”24岁的刘小姐如今已是一位准妈妈。她说:“由于比同龄人早读书两年,所以无论是结婚还是生子,一路都赶早。虽然我不承认‘抢’婚,但现在还着实发现了早结婚的好处。我和我先生的父母现在都还算年轻,身体硬朗。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帮我们带孩子,这样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来说,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对更多女性“80后”来说,畏惧高龄难嫁是她们早做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3S女人在她们眼中几乎是前车之鉴的代名词。来自沪上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婚姻对女性继续深造已构成一定影响。不少女大学生纷纷放弃读研读博的机会,主要是担心高学历妨碍找对象。而屡次被媒体曝光的3S女人结婚难的问题,则给很多“80后”敲响了警钟,让她们有了“早嫁为妙”的意识。3S女人正是因为持‘先立业,后成家’观念,结果使自己成为大龄单身青年、难以解决个人问题。前人走过的路,对后人必然有所启示。

  无论是在找对象意向明显的交友论坛,还是荧屏前的相亲类节目,相比于3S女人,“80后”的介入时间都相对提早,且表现踊跃。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80后”“抢婚”,走在3S女人前面,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宽松的成长环境或许是形成“80后”“抢婚”的一个原因。与3S女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们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这样“80后”恋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无论是所谓的“抢婚”、“闪婚”还是“早婚”,自主选择婚姻是每个成年人的权利。但对已是成年人但又非常年轻的“80后”来说,面对着多元选择,他们也要意识到,需主动承担起随选择而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现在,大学生现身婚介所的消息也已不鲜见。据广州一家婚介所称:近年来,有不少大学生现身婚介所,现在平均每月要接纳几十名来自各高校的大学生,其中大部分为大三、大四女生,她们都希望找到“经济条件丰厚、事业有成”的男士为伴,并称年龄条件可以适当放宽。“边找工作边找老公”的毕业生人群更加壮大,占征婚者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传统的“相亲”也在广州高校中逐渐走俏,高校外的成功男士愈加受到青睐。

  除了“抢婚族”和“闪婚族”外,还出现了“急嫁一族”。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一小批希望“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的“急嫁族”女生,“嫁个有钱人”也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

  “急嫁族”的出现除了教育方面的影响外,也存在着其他的因素。现在大学扩招,每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求职,就业的心理压力很大,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信心大受打击,“急嫁族”的出现可能是在这种压力下一部分女毕业生寻找避风港所导致的。

  3S女人看着这些匆匆变幻的风景,心里自然是百感交集、百味杂陈。她们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她们内心的苦闷却不足为外人道。对于30岁以上的男性独身者,人们常常给予的是理解的目光和千万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对于3S女人们,除了要酸甜苦乐自知、天寒冷暖自助外,还得拿出许多精力去抵抗那些无理的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大多数的3S女性事业有成,成为人们羡慕的女强人。当然,她们依然在企盼着,冥冥中那个似乎早已安排好的温馨港湾。

  若以人生的角度来看,三十岁其实是一个人英年璀璨的时候,它正好是我们心智已经变得成熟、也经历了一些生命的曲折、累积了不少知识与智慧,该是要施展一身抱负、意气要开始风发的大好岁月,所以它应该是个起点,而非终点。3S女人们有着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独立性,有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现在,她们仍在单人房里演绎着梦想,维护着做女人的光荣。她们虽是有过遗憾、惆怅和落寞,但如果说她们充满了“悔不当初”的伤痛,却也未必。我想,她们应当是无悔的。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1)

  被剩下的就各有各的理由

  ——在“剩”与“被剩”的现场

  女人们越发美丽、聪明,她们为事业、为爱情、为掌声和关注精心地准备着、亮丽地呈现着,可转过头来却发现:世界尽在掌握,而可以陪她们一起过情人节的男人们却不见了

  剩男剩女显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被剩下的。有无奈被“剩”的,就有主动被“剩”的,有郁闷愁苦的,就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又怎能一概而论?“剩”是一个表面被动的单词,然而在生活丰富的层面上,更多的时候是命运的误会,或是不甘心的错过。

  就拿“剩女”来说,她们不仅是剩下的,而且是挑剩下的——不过是自己把自己挑剩下的。有一句古话叫做“只有剩下的男,没有剩下的女”,意思就是,女人不愁嫁,是个女人都剩不下,只有剩下的男人,没有剩下的女人。现在还是一个女人不愁嫁的时代吗?

  说起来又不难理解。一位剩女曾这样给我们说过,其实仔细一想,按比例算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本来就不多,而这朋友又要是异性,概率又是二分之一,要年龄、性格、学历等等各方面都匹配的概率又小了很多,这样算算,胜算概率是很小,但是如果你遇上了,那就是百分之百,就是一。就如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另一方面,民政局结婚登记处依旧生意兴隆,每天登记结婚的人在门口排起长队。隔岸观火地看看,那些不幸被卷进单身漩涡的女人们,其实并没有什么身体缺陷或智力缺陷,相反,她们大多漂亮、能干、经济独立,有的甚至属于精品女人。而被关在了婚姻的大门外的,为什么偏偏是她们?

  如前所述,对此经济学家们曾有个解释,据说原因就在于她们进入爱情门坎的机会成本太大。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面临着许多选择,她们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经济独立,前程美好,无须依赖男性,如果选择婚姻要放弃的东西太多,或者投入的成本太大,她都会舍不得。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她们自然选择独身。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的群体就会越大。可是上天就是那样吝啬,不可能把好处全让你占了。单身女子事业心越强,越希望有美好的感情,以获得补偿,但是在期望值较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加不易,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单身男女,这是与嬗变的生活观念、家庭观念密切相关的。说起来社会和时代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给了他们宽松的环境,要在以前,尤其是对女人,快三十岁还没有结婚,人们一定会对她有看法,认为她不是性格有缺陷,就是生理有问题。但现在是自由开放的年代,未婚女性的社会压力小多了,甚至婚姻降格为只是人生选项之一。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剩男剩女甚至最终选择单身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独身(一辈子不结婚)现象是很少的,更多的则是迟婚。迟婚的原因除了以上分析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一是受教育时间长,从小学到博士,在学校里足足要呆20年,好多机会都错过了。二是性开放的影响,婚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决性问题,在不结婚也很容易获得性生活时,许多人会不忙于结婚。三是社会约束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婚姻的成本和相对收益,比如住房价格上升导致婚姻成本上升,被迫迟婚。

  我们在调查中有一个突出的体会:那些学历甚高、品貌俱佳、收入颇丰的剩男剩女们,起码有一多半在为理想伴侣缺席而长吁短叹、无可奈何,并没有达到“自觉单身、享受单身”的“美好境界”。但是尽管如此,虽说感情不如意和屡战屡败是其普遍特征,剩女们并没有完全被“不如意”所左右,变得不快乐以及胡乱嫁人。

  一位剩女据此说:我不知道别的圈子这个年龄段的人怎样生活,我知道我们这个圈里,这种生存状态的人太多了,她们以自己的才智,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按整体社会生活水平来说,她们虽然不属于塔尖,但她们绝对属于公共生活中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以惯常社会生活标准来衡量,她们是成功的,但是,却比社会生活中塔尖的人有着更多的期望和更快上升的焦虑,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她们的情感渴望得到更多的满足,但是,她们又是常常无力承担情感渴望和满足带来的危机,所以,她们是矛盾的,是困惑的,但这一切都与道德品质无关。

  26岁在某涉外传媒公司工作的方娴,是家里的独生女。这个生性活泼的女孩说起话来很是生动:“咱们这辈,不管是只生一个好还是只好生一个,反正是男女平等了。从小到大,没觉得和男生有什么不同,同样享受父母的宠爱,同样的优越生活,同样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毕业之后,找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不求上进也不会落后,虽然生活不断地重复着有时无趣但也充满快乐,但是突然发现,那个谁谁谁谈男友了,那个谁谁谁结婚了,那个谁谁谁生孩子了,那个谁谁谁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顿饭要介绍男生给你,同学聚个会也不象毕业第一第二年时只谈吃喝玩乐了,搞得好象一个个都神秘地有了另一半,就算一个人的也号称刚失恋,最要命的是父母开始拿你的婚姻大事当成头等国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要给你安排相亲活动。”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2)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个事实:你没有男友!当你双目闪烁着诚实的光芒再次确认无误时,百分之百的人都会说一句百分之百都相同的话:‘你要求太高了吧?’你会非常无法理解,在这个理智的社会中,为什么不能以唯物主义辩证论来看待这个问题,难道‘我没有男友完全是我的责任?’所以25岁一过,很多女孩子就不免恐慌,暗想:从此就要开始要变老了吧!自信心如初冬时节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被风吹走。”

  “可我从不自寻烦恼,我觉得26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工夫去感叹青春易逝。再说了,现代美容驻颜术和化妆品越来越先进,女性的青春线也越拉越长,女人完全能称得上‘三十一枝花’!25岁没有男朋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关于婚姻,她认为结婚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方娴说她欣赏的男人是这样的:心胸开阔、风趣幽默、面面俱圆,不小家子气。“关于压力,父母一年一年地老了,我知道他们就希望早日看到我成家。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压力是自己搁脑袋上的,自己这一关都过了,无所谓了。关于未来因为变数太大,没想过,社保加上自己买的商业保险,应该能对付吧?反正现在是‘月光族’,以后怎么样也不知道。”

  30岁的某房产公司会计师马丽,现在正努力地反思为什么到现在她仍然没有嫁掉,后来她就产生了一个更深远的疑问:身为女人,人生的最大目标是什么?是结婚吗?结婚是终极目标吗?想得多了经历的多了,这个北京女子说起话来有那么一股没心没肺浑不吝的劲:“当然不是。现在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早婚。我是那种希望一步到位的人,一旦结婚不能离婚,而如果早婚了的话,我现在的履历肯定是‘离异无孩儿’。那是我更不愿意见到的。”

  而越嫁不掉,就越嫁不掉,这是一个真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条件与社会价值同步增长,与马丽年龄相当的未婚男子,已经不入她的法眼了。尤其“上了年纪”,个性多少会有些古怪,马丽现在明白人家为什么说“老处女”不好相处,不是唯独她们的脾气怪,其实谁没点脾气呢?但有家有室的女人,会因为社会环境的约束,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下,控制自己的脾气。“我们这种没家没业的女光棍,不欠谁债也不欠谁情,凭什么要控制?我们还就横行乡里了,我们还就气冲斗牛了,我们还就得理不让人了。”

  “到了这个年纪,我对男人的要求不但一点没低,反而越来越高,一点没把自己当陈年旧货,想要陪着笑半卖半送。当然,嘴上还是非常谦虚的,只说:‘现在找男人,不希望他可以帮我,只求他不要拖累我就好了。’”

  马丽的一个女友常常后悔,为什么没早答允某个男人以至现在仍孤独一枝,马丽就劝慰她:“那些早婚的女子,之所以早婚,是因为她们没有能力不婚,生活不能自理。而我们,我们有条件选择单身,就说明条件还是极好的。”

  “我们这样嫁不掉的女光棍,人生目标是随心所欲。现在我越来越理解那些再年长些的女朋友,为什么会被年轻漂亮的小男孩所围绕。越嫁不掉,我越自信,越在自己身上明白什么叫奇货可居,越觉得眼前是无数的门,门背后,是无数的可能。嫁不掉没关系,我安慰着我和我的同类,就让那些娶不着我们的男人着急去吧。”

  在中科院下属某研究所工作的郝秀更是坦然。而且令我吃惊的是,在她眼中,孩子是最重要的,但是不一定非要有丈夫。

  “关于婚姻,嗯,我也希望结婚,主要是想有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国外,随便找个靓仔生一个,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当然即使不考虑孩子因素我也还是想结婚的,万一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那就单身也没什么。好男人越来越少了,不是我不正常,而是男人太不正常。关于压力没感觉到呀。现在来自这方面的社会压力小多了。”

  2002年郝秀去康巴藏区,请了十天假,结果跑了二十多天,回来背上了一个留院察看的处分。现在郝秀变得踏实一些了。这两年她开始比较重视赚钱,“这当然部分因为我一直没有结婚,我必须考虑以后的日子。光有个好单位是靠不住的。”

  郝秀说,父母一年年老了,他们最操心的还是自己婚姻这事儿。“但这么多年一个人,生活习惯基本定了型,不太容易改变,一想到需要改变自己来迁就另外一个人,一想到那时候的冷战我就心寒,还是算了吧。婚姻需要太多的牺牲精神,你要投资很多东西在对方身上,除了金钱以外尚有精力、时间和个人爱好等等,所以有时候想想,能不改变也就不改变吧,至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大的外力让我有改变的冲动。”

  我问郝秀:“所谓女大当嫁,现在大家都接受现实,女人结婚的年龄大多都推迟了。但是你觉得,是不是还是有一个坎儿,年龄上的坎儿?”郝秀说:“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可以打一个比方,比如说一个女人,她能够活到70岁,中间她结婚了两次,每一次各十年,那么她的已婚的总年数只有20年。如果我们减去18岁的成长期,70减去20再减去18,可以看出她至少有32年是单身的。所以我觉得,单身女子并没有一个年龄限制,只是说你正好就处在这个状态了。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单身。如果你有好的机遇,一定要去把握,比如说最好你在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或者你在相应年龄段里最好能生孩子。这样,可能你的生命中会有更多的色彩。但是如果这两方面没有把握好的话,就千万不要着急,我觉得只要一个女人有爱心,优雅,内心丰富,即使到80岁她还是会很有风度,还是会有人爱她,还是会有朋友喜欢她。”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3)

  某设计公司项目部主任小鲍则是在目前刚刚结束了一段感情,能听出来,她有一种如获新生的喜悦。

  “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蜜里调油的时候不多,反而是经常处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冷战状态,往往我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就不跟我讲话,沉默不语。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最初喜欢他还就是因为觉得他深沉,很有味道,最后分手也同样由于深沉,太深了,深不见底,很恐怖。而这种不说话的状态可以一直持续整个礼拜甚至更久。那年他父母在广州过春节,我去他家,还没说几句话呢,他就又开始冷着一张脸不理我。我根本不知道我究竟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或者说错了什么,心里特委屈,这是过年啊,好端端地为什么要给人脸色看呢?

  “后来我知道这样的状态有个学名叫“家庭冷暴力”,真深奥。但是家庭冷暴力的杀伤程度甚至比家庭暴力还要高,它伤的是人的心,而人心是最柔软最娇贵的地方,碰不得的,一碰,就碎了。后来终于分手了,尽管是在最渴望结婚的时候,但我居然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我觉得分手对我来说如同摆脱了一道沉重的枷锁,它曾经箍得我透不过气来,现在我总算可以自由呼吸了。”

  有了这样一段情感经历,小鲍感触良多。她说,女人在25到28岁的时候最渴望结婚,过了这一段就淡了。“25岁的时候和前任男友开始设计未来的美好生活,恋爱的时候只觉得一辈子时间太短,天长地久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简直轻而易举。可是一千多个日子一过,原来不是那么回事,人际关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就是男女关系。”

  小鲍还有一个比较激烈的观点,她说这个时代,大把美丽、聪明、事业有成的女子成为剩女,而大把优秀的男子也不急不追,他们泡酒吧里的吧女、泡列车偶遇的女子、泡……就是不泡这些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现在的男人新三项基本原则小鲍解析为:不主动——他们大都不勇敢,害怕失败害怕被打击;不拒绝——原始的本性如此,送上门来的怎能不要;不承诺——不承担责任,坚决不落到任何一个女人手里。“我遇到很多这样的男人,你能说这不是时代的病症吗?”现在,小鲍对于婚姻的态度,就是能拖则拖。

  来自四川的沉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总结起来,我是挣扎着实现自我的那种人。我会在每个阶段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实现了之后再去想下一步我要做什么。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国企做了两年,之后在重庆开了自己的公司,有声有色地做了几年,然后又重新回北京,在北大进修EMBA。这个阶段对我后来的影响特别大,家里安逸的生活与北京新的挑战摆在我面前,性格使然,我决定走出来。

  “这样的选择对于年轻人当然不算艰难,但那时我已经30岁,有父母、男友、公司,走出来就意味着放弃全部。现实与理智,感情与亲情,一夜之间就全部得摊牌了。男友当然不想我离开家,更是不理解我的选择,分手是他提出来的,坦白地讲,虽然我们两个人有一些性格上的差异,但这些年来我们的感情很好,是别人眼中幸福的一对,这样的结果是很残忍的,我本不想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成就自己的追求,但理智告诉我没有第二条路可选择。事业与感情,我选择了前者,以前和以后,我都不后悔我的选择。

  “男友结婚的那天,给我发来短信:无论我现在选择了谁,在我心中最爱的永远是你。今天回想起来,当年与他第一次约会他说了句:你是一个独特的女人。也许最了解我的还是他,人一生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不管结果如何,我要挣扎着去实现。所以我需要更广阔的舞台。”

  沉樱认为自己现在进入了一个感情的从容阶段,可以轻松控制自己的感情,女人其实是用无数的教训或者失败最终了解到,感情是双方的给予,不是你动感情就能解决的。

  当然,近来沉樱的压力很大。对于围绕自己的一些说法,她倒不觉得对自己构成多大影响,但心里还是不快。她说了一句激愤之语:“是不是哪怕是一个垃圾婆,或者卖菜女,只要有法定的丈夫,都有资格对单身女子施以同情?”

  沉樱说,自己不是看不起卖菜女与垃圾婆。或许,卖菜女与垃圾婆的爱情都令人感动,有值得羡慕的人生,“但是你不是那样的人,你不会满足于她那样的幸福,这不是物质的问题,这是命运。”命运让你所处的位置,既不可能爱上贩夫走卒也不可能被这样的人爱上,“你只能孤独你自己的孤独,美丽你自己的美丽。焦大当然不会爱上林妹妹们,要是万一爱上了,更悲哀。”

  “同样的,总有女人身怀灰姑娘的梦想,以为可以依赖嫁一个有钱人来改变命运。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想法。我记得一位女作家也论述过这个观念。事实上,有钱的人与大方的人,从来都是两个概念。男人的钱也是一分一厘挣来的,你以为他会大大方方痛痛快快地都给你?凭什么?再说了,你的位置并非无可代替。除非你娘家有可以匹配的资本,否则,经济地位过于悬殊过头,你的婚姻到底是幸福的开始还是不幸的开端这很难说。也许上天比较公平,不可能让女人既幸福又美丽。如果一定要选,你要哪一样?”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4)

  沉樱侃侃而谈,言谈中很是有一股男性的英气。我问沉樱:“好像听过蔡琴的一首歌,就叫大女人。歌词说,你休想与我争,我就是你的大女人。从下星期的菜单,到度假的行程,大大小小我管,你别问。你觉得自己是个大女人吗?”

  沉樱笑了,她说:“我不是大女人,也不想做大女人。反之,从内心深处来说,我特想做凡事有大男人照顾的小女人。只是,唉,做小女人是要有福气的啊,我望眼欲穿,等到水滴石穿的地步也没有等到,只能说我命苦,只好做了一个事事靠自己的大女人。你们看我现在很风光,其实我走到今天,没后台没靠山,挣的钱也都是辛苦钱啊。”

  但沉樱也做了自我反省:现代女性往往过于倾向独立坚强,而压抑自己的女性气质。“过去我常自以为的所谓豪爽,率真,天真,不假装等等,其实往往不过是霸道,粗糙,任性,不圆通的另外一种美化的说辞罢了。”

  我们此次所采访的对象,大多是一些性格十分讨人喜欢的女性。她们活泼可爱,工作性质决定她们的社交圈子甚至比一般女性还要宽,但是仍然没机会碰到心仪的对象,细究起来,看得太多、眼界变宽,于是无形中自己反而不知道想要什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遇到的这位大学教师凌静承认自己是“被剩”的,她抱怨:我想不通,运气怎么这么差?别人都走上了“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的正常轨道,我怎么就这么难?我不丑、不笨、性格不怪心胸不窄,懂得温柔和性感,为什么偏偏“剩”下了我?

  凌静的苦闷由来已久。前些日子,她不怎么看得上,所以有点犹豫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交往下去的两个男友,一个爱上了她的一个女友,另一个也很快转移了目标。半年后,他们纷纷给她发了喜贴。而且,新娘的条件也都并不比自己差。

  凌静有些心慌了,她向朋友苦恼地发问:“难道是我没有眼光吗”类似的问题,她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尤其是,当前男友和别人结婚半年后,又在某个场合与她不期而遇。凌静这时会吃惊地发现,他们竟然被家里的女人改造得天翻地覆,有了成熟稳重的男人气质,再不是她看不上的不谙世事的傻小子了。所以凌静哭笑不得,她最怕的就是经常被人问及的一个问题,“哎呀,你怎么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嫁一次就这么难吗?”

  当然越是嫁不掉,越是没男朋友,凌静就越是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也更努力的工作,也越是这样,男人们就越来越敬而远之。这几乎让她陷入了一个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

  看来,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被剩下的就各有各的理由。但无论怎样,对于时下的剩男剩女而言,有一个最起码的先决条件,正如他们自己所言:“剩要剩得起”。所以,这是一批有自觉意识和思想的单身人,他们完全不同于以往单身者无奈的处境,他们比普通人更有能力和良好的心态去争取人生的机遇和事业的成功,他们在家庭方面的失落,正努力从另一些方面得到补偿。而且现代社会的开放与宽容,也使得他们再也不会像以往的单身人那么寂寞、乏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代剩男剩女们虽是各有各的困境和难处,但在心态上、精神上和经济上,不能不承认,她们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资本。

  她们也都相信爱情,很多人也曾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平心而论,对大多数剩女来说,她们对男人并不像外人所说的那样:条件太高,眼光太挑。其实她们有的要求并不高,甚至觉得对方即使学历和收入比她们低都不在乎,只想找个懂她们爱她们而又值得她们爱的男人罢了。而在经过了一次次的情感经历后,她们对爱情开始产生了怀疑。在亲人的左规右劝和朋友的围追堵截中,她们也许也会想过找一个凑合的人结一次马虎的婚,但只是一转念,又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对于她们来说,是等待真爱还是投身婚姻,这真是一个难题。

  所以,甭管那些剩女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爱情的道路上被剩下了,在某种程度上,我倒是很欣赏她们这种对爱情宁缺勿滥的人生态度。结婚就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是两情相悦的,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结婚的,而不是为了附庸于什么,或被什么所迫。这样日子虽然过得有些压力,但却有拥有了一份难得的自由心境。

  剩女们说,单身久了,还会有点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用忍受电视机里没完没了的足球节目,玩到多晚都不用觉得对不起谁,在聚会中,未婚的身份多少是个加分。枝枝蔓蔓地长成一个单身生活的小丛林,一个小小的生态圈,倒是也乐得个自给自足。就是偶尔有点闷,有点不甘心,假日和周末还是需要忍一忍,但即使这些,也会渐渐被习惯。再说了,孤独和寂寞,又不是单身女子特有的。全世界的人都很孤独和寂寞。一个人在婚姻生活中很幸福,但是也有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孤独,而且这种状态的出现频率不见得比单身的人低。于是,不少剩女们说:“再去过两人生活,好像越来越难了。”

  所以剩女们现在越来越有了一种襟怀:业余地用情,专业地修炼自己。她们把自己修炼得炉火纯青气定神闲,有闲暇的精神和时间,再用感情来滋养自己。她们笑谈:把男人当成美容产品,比把男人当成出路,一定轻松自如得多。

  当然剩女们也在梦想着,有朝一日,与一位出类拔萃的男性一见钟情之后,从此步步莲花,进入如鱼得水的理想状态。从此,他们一劳永逸,结婚生子,幸福无限。其实,这种期待是世间女子的一个普遍的梦想,也没有什么错,大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只是,在现世真实的情感际遇里,还是显得太理想主义了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左手持理想主义,右手持现实主义,目光远大,姿态放低,如是方能成就人生的爱情与婚姻之大业。

四、连上帝听了都会失眠的苛刻诉求(1)

  ——我挑我挑我挑挑挑

  优秀女人和汽车一样,越来越多,而且功能和配置越来越好,款式和风格也各异。而好男人就像停车位,越来越少了

  ——某剩女语录

  32岁的私企老板梅姐和朋友夜宵后独自开车回来,打开房门第一个动作是踢掉高跟鞋。

  对结婚彻底失望的那一天梅姐就买了房。梅姐对自己身边的朋友说过:“男朋友和丈夫完全是两个概念。男朋友我不愁找不到,丈夫就不一样。你说你为什么要结婚啊,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行为,要跟他生孩子,要把两家亲戚放到一起,要一起出去见人的。”

  31岁生日那天,她就对自己说,那么多年都熬过来了,现在凭什么随便找?女人如果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那就好像男人到了一定社会地位,买表也只好买上档次的瑞士表。容貌、才能、经济基础,梅姐都有90分,你说她能不能找个60、70分的男人呢?

  所以梅姐现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是如果实在找不到才华与财富并重的男人,那就干脆等到再老一点,到40岁的时候,找个六七十岁的男人好了。那时候对于她来说,地位和人品是最重要的,其他就可以降低要求了。要么就干脆不结婚了,其实梅姐现在已经很能够享受单身生活,偶尔带男朋友回来,都会觉得他们很麻烦,又不讲卫生。年轻男孩不懂事,老一点的男人又总是满腹心机地算计来算计去,实在让人觉得委琐得很。

  梅姐的状况在三十岁以上的剩女中很有代表性。她们在经济上有所积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好男人不是别人的男朋友就是别人的老公,自己怎么就碰不上呢?”待价而嫁五、六年后,每次拿出自己的择偶条件看看,一样都舍不得降低,于是就这样待下去,不甘心却也只能如此。三十多岁了还在挑老公,那就绝对不能将就,这跟女人挑选手表是一个概念——最要紧的是戴(带)得出去。再往后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每一种生活状态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完美的,结婚有结婚的好处,单身有单身的好处,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如此这般,想要结婚的念头就会渐渐淡了。

  从梅姐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剩女们与过去的“老大难”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她们在经济能力、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均不在男性之下,而且注重生活品质,同时她们的外形条件也并不差。也正是因为她们太优秀,反而使婚姻问题变得困难。这些优秀的女人,她们独立能干有主见,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散发着迷人气息,有个性有气度,却也由于太过挑剔,令男人望而却步。

  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要挑家室、挑条件、挑外表,哪里有那么多钻石王老五等着你挑啊!有人戏言说:即使有这么多钻石王老五,也要拿来配珍珠翡翠女强人不是?

  有媒体做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统计,就是女性对男性各方面的关注度排序。在对300名女性进行过统计测试后,结果发现:以前大家比较重视的地域和年龄差异已经被慢慢淡化,性格因素似乎更受当今独立的女性们的关注。不过,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因素还是一如既往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还有一份由某时尚杂志策划发起的“中国城市单身女性排行榜”调查。这份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35道题目,涉及外貌评价、个人资产、月花费、工作状况、性生活状况、购物习惯、单身原因等多个方面。在反映经济状况的题目里,有近五成的人表示自己有房产,超过两成的人有私家车,这证明现代单身女性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在对待性的态度方面,有接近七成的女性表示虽然是单身,但性生活并不空白,她们有固定的男友。但是,当问及保持单身的最主要原因,有八成多的人表示是“没有合适结婚对象”,看来大多数单身女性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仍然在“选择”中。

  在很多时候,选择多了,其实不见得是好事。有选择,就意味着有退路。一位有很多追求者的女人,不一定会比只有一个男人死心塌地爱她的女人幸福。没有选择的人,因为没有比较,也就没有烦恼,不用比较到底是咸菜下饭还是鱼翅有营养。她会无师自通地领悟到,明白任何东西都没有完美的,咸菜有咸菜的可取之处,鱼翅有鱼翅的作用。鱼和熊掌,从来不可兼得,得到的那一个,肯定会有不足的地方,但再怎么说,至少也有一种伸手可及的实在感觉。而只要有一个以上的选项,问题就会从此复杂起来,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可以说都是错误。这样说并不是诡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类似的感觉:一个人选了咸菜会羡慕鱼翅的富足,选了鱼翅怀念咸菜的家常,不平衡感便由此产生。

  有社会学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般来说,美女是男人们追逐的热点对象。假如最初有10个男人追,美女们总是在10个男人之间挑肥减瘦,并从一些外在信息上对追求者做出判断和选择。随着追逐者的增多,男人们也对美女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好男人们逐渐失去耐心,纷纷退出角逐。在众多男人的博弈中,“劣币驱逐良币”,有钱有权但品行不佳的成了最后的胜出者,女人的命运也就注定要悲惨了。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女人总找不到优秀男人的道理之一。

四、连上帝听了都会失眠的苛刻诉求(2)

  “过于挑剔”这类指责大多来自剩男剩女们身边最关心她们的亲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许多人条件降格以求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来挑剔?尤其是剩女们,更让她们感到心情恶劣的是,不仅早年间的优势(比如容貌)正一天天地失去,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80后”甚至“90后”的姑娘们又像水葱似的一茬茬不断地冒出来了,所以婚姻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30岁了,一切都该有结果的年龄,婚姻却遥不可及。不断热恋失恋的她们确实开始感到累了,好男人在哪?为什么我们被剩下了?真的是因为我们要求的太多了吗?这些话题与剩女们谈起来,便成了怨女申诉会,有类似境况的可不止一个。

  “A没有房子、B学历不高、C不够幽默……”北京某报社的记者崔小姐表示自己对爱情一直有种“完美主义”情结,坚持宁缺勿滥,并相信她最终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就是因为这样,按照崔小姐自己的话说,身边的朋友已经恋爱了一次又一次,虽然是离离合合的也并不稳定,但从她们的脸上就可以看到相对丰富的生活。而自己呢,却像一个老顽固一样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独自运行在自己认准的轨迹上,而且越到后来,自己也变得越不能放开了,更加害怕自己走差一步而没有了回转的机会,因为毕竟自己已经二十九岁了。“不过最急的不是我,家里人已经倾巢出动,将我向外推销了。”崔小姐笑着说。感觉她的心态保持得不错,不过她后来说了一句:“转头看看自己一路的挑选过程,也不能说每一个选择自己都能做到没有一丝后悔。”我们才看到她脸上飘过一丝怅然。

  25岁的广东女孩玉华一年时间里快速谈了3个男朋友,最后一个都已经到了双方家长见面的程度还是没嫁掉。要说原因应该还是没碰到有缘人,不过玉华自己说:“我自己也有原因,我想我是又想凑合偷懒又不甘心,风吹墙头草结果哪边也靠不上。本来想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算了,只要人品好,经济基础还不错就行。但我始终还是看不透爱情,两个没有爱情的人像木头一样一起生活实在是太可怕了!做爱都会睡着!”

  结束第三段感情后玉华认真想了一下,其实别人说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人总是还要过自己的生活。之前女朋友们都劝她像大家一样趁着还年轻找个人结婚生子算了,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就当找了个长期水暖电气工。玉华也这么想过,但是结果失败了。人和人还是不一样,别人能过的日子换一个人未必能过,还是要对自己负责。

  “过去的我大概是因为工作太辛苦了,所以起了懒惰的念头。找个人养听起来不错,实行起来代价很大的。毕竟你是一个人嘛,是人就有自己的感情,你当它不存在它就会让你痛苦。”

  玉华现在正在积极复习,准备考试出国。也不是一定要出国,只是这样一个人过日子很容易寂寞的,找点事做分散精力,好于乱交男朋友。“开始复习后我也很少出去玩,像卡拉ok啊,买新衣服啊,结果也储蓄了一笔钱,算是意外收获吧。”

  我们后来认识的在一家国际旅行社上班的宋瑜,显而易见也是一个挑剔的人,但她就属于另一个比较极端的类型了。她说:“我也是很挑剔的。我抱着的恋爱宗旨是宁缺勿滥。所以除了年少时一场青涩朦胧的初恋以外,我见过这么多的对象,却无法再次恋爱。虽然这与现代女性的个性、经济都比较独立有关,但是最主要的是我对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不再向往,对时下流行的恋爱法我也不那么赞同。虽然我并不排斥身边的朋友有这样那样的观念,但我对每一个试图追求我的人都坦言,我是以结婚为目的,才谈恋爱。”

  大部分听到宋瑜如是说的人都退去了,但也留下少数热爱挑战的。他们不是试图说服宋小姐的,就是希望重塑她的,要不就是没有谈过恋爱一头栽进去的。对于前两者,宋小姐只有说再见,“这又不是恋爱游戏,我既然已经成年,就会有自己的价值观,请不要用你们那很浅薄的经验来破坏我的观念,因为它是用弹性系数很高的材料制成。对于后者,我更是不敢碰触,我并不是恋爱专家,初恋的成功率是多少,我心知肚明。抱歉,我的心境已经老了。”

  这位宋小姐说起来对于外在的条件要求并不算高,但是“他绝对不能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做事没有主见、无法分辨是非的人。不一定能赚很多钱,但是绝对不能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不一定能成为我炫耀的资本,但是绝对不能没有上进心;不一定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起码得门当户对;不一定得是百事通,但是一定要懂我爱他的心;不一定懂得营造浪漫,但是绝对不能用甜言蜜语哄骗。最最希望的是:他能够给我如沐春风的感觉,给我的心能够真诚。”

  可想而知,虽然是“要求不算高”,大部分男人也是会知难而退的。这样的人对于宋瑜来说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她至今还在为自己心中的这个梦想而寻寻觅觅。“有幸能让我找到他,我会立马从‘剩女’升级成为‘结婚狂’,直接拐他进礼堂。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相依相伴,慢慢变老,不需要激情似火的恋情,有的是一辈子的细水长流,相知相携相惜。每一段回忆都是清香的茉莉、甘美的果实,每一个眼神都能心领神会,默契交融。事业路上,我们能相互扶持;人生路上,互为对方珍重。是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个人,那他就是我梦中城堡里的王子。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相见,但是,我就把这段岁月作为神对我们的考验吧……”

四、连上帝听了都会失眠的苛刻诉求(3)

  剩女们社会阅历一般都比较广泛,身心更加成熟,可谓是久沐江湖,得大修炼。所以,她们在择偶时往往比一般女性少了激情,多了理智,这就使得她们对待自己的婚恋问题过于冷静、挑剔。见人之前提前把框框树好,“宁可不嫁,也绝不轻易下嫁”,这种过分理智的心态往往容易导致择偶“理想化”的倾向:奢求男性的各种优点集于某君一身。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条件达标的男士多在35岁以上,而此类男子则又多喜欢20岁左右的单纯女孩子。在调查中我们接下来认识的吴靖就属此例。

  吴靖在名牌大学硕博连读,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是这么容易达到的,可是她做到了。虽然这么多年大学校园生活她为了专心学业拒绝了不少追求者,至今没谈过恋爱,但她所在的医院,拥有这样的学历的女医生屈指可数,也因为这样她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男方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和公公婆婆一起住;最好能有自己的车,周末可以出去兜风;学历最好和我一样,年龄在35岁以下。长相当然越帅越好。这些都是硬件,至于浪漫、幽默、体贴方面的软件自然也不能少。”吴靖的择偶标准说明,学历和女人的天性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25岁开始父母就整天在她耳边唠叨:“女孩子年纪大了,就不好找了”,亲戚朋友们也都纷纷劝告她:“女孩子25岁是个尴尬的年龄了,25岁前是你挑别人,过了25岁就是别人挑你了”,甚至还有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趁年轻找个好对象才是上策”。随着女孩子年纪的增长,这类的话语也会与年俱增,不绝于耳。看着周围的同龄人出双入对,吴靖也有些隐忧,但更多的是还期待:等我毕业后再专心找吧。毕业后,想着在单位站稳脚跟了再谈儿女私情,现在已经是主任医师的她开始感到个人问题的棘手了。

  吴靖的例子向我们说明,自我设定的标准太多是不太现实的。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确实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还是要随时调整心态,因为一旦步入剩男剩女行列,自己原本的优势也将弱化。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使许多像吴靖这样的剩女们在无休止的挑选与寻觅中,浪费了青春时光,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择偶良机。

  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用经济学的观点对婚姻进行了如下的论述:“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拥有自身的完全产权。婚姻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所付出的不是货币,而是他们自己。每个男女都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个体私营企业,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

  这番高论的确会让一些爱情至上主义者听得寒心,但如果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是事实。正如那位教授而言,人人心中一杆称,爱是不会平白无故产生的。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如年龄、身高、容貌、学历、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如果我们把上述各种因素进行适当归类,会发现主要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婚姻的考量中,其重要性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之事天经地仪,操作起来就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结合之前要有一番衡量和比较。讨价还价,货比三家,商业上的规则在这里同样适用。石榴裙下自然迷人,但在单膝跪倒之前,还是应当扪心自问:你拿什么来爱我?这倒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多元混杂的年代。女性既想有独立的自由又想找个像超人一样可以依靠的强大的男人,而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在几千年的进化中从来没有减少过,在这个时代又变得更加多样甚至会自相矛盾而且混乱不堪,有人想找个既温柔又野蛮的,有人想找个既能干又依赖的,有人想找个既漂亮又聪明、既乖顺又有自己的主见的,甚至还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未来的老婆既漂亮又不能太漂亮,既聪明又不能太聪明,诸多苛刻的要求以及要求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这是不是让上帝在听到这些诉求后,都会在圣诞夜之后束手无策辗转难眠呢?

  风险永远与收益成正比。这是经济学的定律,也是人世间的道理。剩男剩女们往往已经在社会学里将人际学、经济学自修得颇有建树,希望也能有同样不凡的判断能力。风险,指你在动感情的时候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希望,像赌一样,总觉得要有所得才好,权衡来权衡去的时候可能就把真情错过了,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所以,当我们发现了“剩男剩女经济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时候,当我们接受“完美情人难求”的现实,目睹青春在悄然逝去的时候,“爱情完美主义”者就应当适当地降低、淡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完美的择偶标准,减少种种美好但又显得过高的欲望,处理好“我爱”和“爱我”间的选择哲学问题,将择偶标准多元化。那么,他们将对择偶多几分满意,谈恋爱也会多几分幸福,最终“告别单身”、“终成眷属”的机会也就大了许多。“婚姻经济学”的专家们还说:在爱情世界里,不奢求“利益最大化”,而立足于“成本最小化”的现实主义态度,才是早日“告别单身”、深切体验爱情和美好滋味的明智之举。这句话对那些依然追求完美而又忍受寂寞煎熬的“爱情完美主义”者来说,应该是一句金玉良言。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结束这一节。过分挑剔和拒绝的自觉,使得单身主义的飞鸟总是在天空飞翔。虽然可落的地方太多,但它每当想落的时候总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地方;有时它总算找到了可落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却是拒绝飞鸟下落的红灯。它只有飞翔,飞翔变成了唯一的理由和行动,成了存在本身的目的和意义,那么到最后,最后的最后,它的飞翔会停止吗?它会飞到苍穹里看不见了吗?

五、待价而嫁:婚姻是一种交易吗(1)

  褐发的姑娘有房还有地,金发的艾琳达却一无所有

  ——摘自《英国及苏格兰流行民歌》

  前一段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一开头,观众就会被那种上流社会的奢华恋爱方式砸晕。以下是第一女主角的旁白:“他叫许建豪,香港某富商之子,他自己也是商界新贵……他常常在下班后赶到机场,飞到这座城市,只为陪我吃顿烛光晚餐或是听场音乐会……一觉醒来,迎接我的往往是快递公司送来的爱情信物……”此时,镜头里出现的,是让女人们尖叫的名牌手袋、名表甚至直接就是银行卡。

  超级钻石王老五打“飞的”来约会,送名贵礼物……你是不是已经嗅到好莱坞式浮华爱情的气息?这种纸醉金迷的成人童话,确实可以吸引住一切向往浪漫奢华生活的女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这个时代的男人也就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IT公司就职的冯建,春节一过,就是他的31岁生日了,来北京3年,无数个包括周末在内的夜晚都是11点才离开办公室,而像他这么拼命的比比皆是。家里妹妹的孩子都2岁了,奶奶却盼不来个曾孙子,冯建为此内疚不已,但是他说,现在一个男人不挣下10万、20万的有什么资本娶妻生子?再说,事业做不好,马上就是生存问题,可是事业要想做好了,又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陪女朋友?“我们这圈子,多少老板离婚了,不是有外遇,就是忙,老婆受不了就分开了。”

  冯建心里有一种沉郁不平之气。他给我说他最近看到一家报纸策划的关于“人才”标准的讨论,大意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年薪,年薪10万人民币以上才能称为“人才”。冯建说,这种概念,把许多人都摒弃到垃圾桶里去,和“人才”无缘。可是细想想也是,年薪10万够干什么呢?一个月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开销都要3000-4000元,剩下来的钱,够买楼还是够买车?年薪10万的概念,也不过是月收入8000元左右。

  冯建面临的境况现在并不在少数,而是在中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实。尤其在上海,夫妻两个一个月加起来一个月两三万的并不少,一个人的工资还房贷,另一个人的工资用于日常花销,这样一百多万的房子加上利息,也要还几十年,生活并不是很轻松。更何况很多毕业年数不长的,夫妻双方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一般都要双方父母和小夫妻六个人一起来承担这个房子。听听都是白领,其实生活也不会宽裕到哪里去。

  冯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一代真是尴尬的一代,不像七零年前出生的大学生,他们是时代的宠儿,读书免费,工作分配,房子便宜。他们已经是很多地方的中层骨干,渐渐成为主流声音。我们也不像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他们是新新人类,显然和我们有着无法跨越的代沟。我们这代好像既没有上一代大学生的骄傲,也没有下一代的张扬个性,看似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又难以弥补的婴儿。我们读书要自费,工作要自己找,房子要自己贷款。

  我对冯建的说法很是认同。想想看,我们的大学是在无数资格证书考试的充斥下填满的,所谓的精英只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的机器;毕业时一抬头,发现所有的中层职位已经被上一代稳稳占据,无法逾越,一低头,后起之秀都全面发展,来势凶猛,海龟的年龄越来越小,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淘汰;再一看漫天要价的房子,猛然意识到什么是压力,意识到如今办公室的白领已不再是中高收入者。生活压力开始影响我们的择偶标准,很多时候经济成了先决条件,情感脆弱得不堪一击。

  物质时代对人的影响还不仅仅是生活压力。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人们的头脑被实用主义所占据,根本不相信任何超越性的情感。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AA制等等也乘虚而入,使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婚姻蜕变成对数量的计算与追逐,使得爱情的领地越来越小。这种理性牢笼成为现代人婚恋中的不能深受之重。

  冯建说,回头还是觉得学校里认识的男女朋友比较好,大家比较纯真,环境也简单,各自家庭背景也都接近,不像上班以后这么复杂。读书时认识的,一般来说感情都比较稳固。当时并没有这种感受,现在想想,两个人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未必不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遗憾的是,现代人很多不是在享受朴实可贵的恋爱、婚姻过程,而是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人,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却不知道一起拼搏,一起从一无所有开始,相濡以沫地彼此扶持,是一种多少单纯的快乐。

五、待价而嫁:婚姻是一种交易吗(2)

  现在我们都逃避这个过程,希望有捷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觉得这个过程太漫长,让人丧失了信心?我们变得越来越缺乏韧性与耐性,这些体现在我们的择偶标准上,就是过分的实用主义。我们变成了“经济动物”。冯建面带惆怅地说,现在真的很羡慕我们父辈那个时代的爱情,简单实惠,质朴清淡。买床铺盖卷买几斤水果糖就结婚了,没人要求花园洋房小车代步什么的。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择偶条件也一定要跟着上涨吗?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是这个时代却已经给出了一个盛气凌人的答案。在财富面前,人人平等。财富是法律之后的另一道门槛,你无法逾越,就说明你的能力有限。况且,这个年代已经不是“怀才不遇”的年代,你没有能力让自己的财富增殖,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无能。很势利吧?但有什么是不势利的呢?银行催着供楼款呢,杜甫先生虽是清贫,但到底还有个地方可以供他盖间茅屋,你去问问地产商,城中的地皮有多贵吧,我们倒想盖间茅屋,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是哪里能见得着?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位林小姐,今年28岁,在外企担任部门主管工作。林小姐的择偶标准很明确,就是要求自己另一半的“硬件”高于自己。“虽然身边很多同龄人都结婚甚至生子,但我觉得自己还不老,我要找的是终生伴侣。”尽管对自己有自信,但林小姐来自朋友、父母的压力还真是不小。“大家都说我要求太高,可是我真的没办法接受工资比我低、没有房子的男人。那样我会很没有安全感。”

  林小姐说,有人说给我介绍个百万富翁。现在百万也能算富翁吗?一幢房子一百万就没有了。现在什么都要钱,以后孩子也要占去很大一块收入。要让孩子有竞争力,必须从小就投资,受良好的教育,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嫁个没有经济实力,什么都要自己操心,晚上睡觉也不会安稳。“男人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只要现在在一起感觉不错就可以了,我可不行。我自己收入不错,虽然也不算很有钱,但我总不能找一个不如我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也同样决定着择偶标准。明码标价之后,自然而然待价而嫁,这是主观意向也有部分客观原因。林小姐并非怨女,而是安静地在垂钓的小姐,不心急是否有鱼,有当然好,但没有也不相干,因为过程与等待中她们也自得其乐,享受过风和日丽和香醇咖啡。“婚后当然不AA制,但收入要旗鼓相当,这样才不容易有经济矛盾。”

  林小姐不接受关于她“太物质化”的指责。她说,我并没有把“婚姻”和“经济改善”牢不可破的捆在一起,只是把物质、爱情的平等看得很重。“我要求也不是那么高,不需要男人很有钱,只要我自己的钱可以自己花,不用负担房子贷款和家庭开销就行了,我有一份还可以的工作,自己挣的钱自己完全够用,不需要别人养,但我也不愿意承担大量的负债,生活比较舒适就可以了,而不会因为结婚买房买车要我一起还贷,降低我的生活质量。”

  对于林小姐的母亲来说,女儿能早点找到合适的对象是她目前最大的心愿。逢年过节亲友聚在一起,都会问“你女儿什么时候结婚”,后来改口问“你女儿有朋友了吗?”大家还很热心地介绍女儿相亲,周围一圈老友都帮忙过了,可是女儿总是看不上,现在也只好随她去了。

  北京林业大学的苏老师目击了现代婚配的种种现状,他分析说,现在大学毕业生,都已经二十三、四岁了,如果是硕士,一般出来都起码二十六、七了,工作个三、四年,男生基本没什么经济条件,除非男方父母条件不错,可是女的都差不多到婚龄了。现在的小姑娘太现实了,不肯从头开始培养一匹黑马,宁愿嫁年纪相对大一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现成的。婚姻就像赌博,很多事情都说不准,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了,萝卜们大多都不安分。所以不如实惠一点,直接找个条件好的,省得奋斗了半天还是走不到一起。

  苏老师有一个女学生,她有一个谈了很多年的男朋友,从大学时就在一起了。男朋友还在继续读书深造,后来她父母给她介绍了一个证券交易所的经理,经济条件非常不错,一开始小姑娘还不愿意,哭得死去活来,三个月一过,已经准备和后来那个男的结婚了。

  苏老师唏嘘不已,说现在的感情都是带有条件的,令人心寒。“还有,我们这里毕业的有些女孩,找了好工作,自己钱就不少,所以也不能找个太差的,但是有钱的男人已经名花有主了;没钱的她们又看不上,就耽误掉了。现在北京小姑娘眼光高啊,一般男人真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了。女性现在强势地位,那些没钱没地位甚至没相貌的男人,女人怎么会心动啊,这个社会太现实了。女人总是要找一个好的靠山的,现在是男人娶不起老婆,女人找不到老公。”

五、待价而嫁:婚姻是一种交易吗(3)

  于是我们看到,男人们的情况也有了耐人寻味的转化。一般来说,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而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现在由于压力大,女人的身家背景也变得格外重要了,因为如果女方基础雄厚,可以让男人大大地缩短奋斗时间。所以苏老师无奈地说,其实男人的现实也是女人的物质逼出来的,这真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命题,大多数时候,你简直搞不懂到底是谁的责任。

  所以我们看到,不光是很多女人,在某一个阶段都期望搭上一辆车,而现在期望搭车的男人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曾有人笑谈,搭上劳斯来斯是传奇,而奔驰是富贵,别克是小康。当然最后,也有很多的人中途下车,或者自己迈开两条腿走路。终点不会因为坐的车不同而有所改变。搭上什么车,和快乐与幸福没有截然的关系。因为天下一定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买方才会有卖方,有市场,才能培养出这些商品观念。婚姻市场上,男人的成功与女人的美貌,是硬通货。男人怪女人只爱钱,如同女人说男人只看到外表与年纪。

  所以,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林小姐,对家人和朋友对自己的抱怨感到委屈。她说,男人们忙忙碌碌为利来去,难道不是为了虚荣,难道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征服女人?女人费尽心机图谋发展,难道就是视金钱名利如粪土?我们以婚姻为途径,想早一些过上幸福生活,到底有什么错?再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不同男女间的碰撞也会擦出完全不同的火花,到底怎么回事,旁人谁也说不清。一段感情,总会有它自己必然的逻辑。凭什么就随便给人贴一个嫌贫爱富的标签呢?

  但是林小姐也不能不承认,在现代婚姻中,爱情是其中的一个成分,而不是唯一的成分。在一个物质的时代,婚姻自然就更不那么单纯,那种一见钟情永结秦晋的传奇只是旧时的佳话而已。男性把婚姻看做人生的一段必由之路,而女性则往往将其作为改变人生的手段。权衡来比较去,似乎玷污了婚姻的纯洁性,可是,经历过婚姻的人,又有谁能说自己完全超然物外呢?人总是矛盾的综合体,一半理智一半情感,在命运的道路上不断的摇摆曲折,不住的坎坷蹉跎。

  在这个住房贷款利息提高、生活成本加大、生存压力变得空前大的时代,谈论爱情更是好累。当然,公允地讲,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我们的时代。女人和男人,无论在哪一个年代,婚姻的版本的实质内容,总让人多多少少联想到“交换”:男人用金钱或者用“成功”包装出来的种种利益,换取女人的绮年玉貌。

  在《呼啸山庄》里有一个让读者们印象深刻的情节:凯瑟琳曾经那么深爱着希刺克厉夫,可是依然决定嫁给了稳重富有的谦谦君子埃德加林惇;虽然希刺克厉夫说过“就是再让我活一千次,我也不愿拿我的地位跟埃德加少爷在画眉田庄的地位交换”,可未必凯瑟琳也是这么想的。希刺克厉夫只能是一个爱情的殉道士。

  凯瑟琳终于说出了绝决的话:“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所以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多么爱他;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那样深爱的人,坚持了那么的信念,为了一个虚幻的贵族身份,便被轻易地放弃了,这难道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吗?

  在与希刺克厉夫拥抱时却害怕他弄脏了自己的漂亮衣服,到最后她听到别人在背后说希刺克厉夫野蛮粗俗的时候也不会再生气,却时时小心自己的举止,免得被那些上等人笑话。凯瑟琳有一次对她的仆人吐露了心曲:“难道你就从没想到,要是我跟希克厉做了夫妻,我们两个只好去讨饭吗?”这样的爱情把凯瑟琳自己也压垮了,“然而如今当我希望歌唱/我的手指却拨动了一根无音的弦/不要再奋斗了/一切全是枉然。”

  最后,当凯瑟琳答应嫁给了埃德加时,她矛盾重重地说:“在我的灵魂,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做错了。”情感说是错的,但是理智说是对的,一切得失判断来说,这样做都是对的,于是纯真的爱情就被牺牲掉了,人学着变的聪明了。爱情是绚丽虚幻的,但生活平凡而具体的,凯瑟琳是个女子,她的所作所为也许并没有什么错误,她想得到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活,便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牺牲自己的意愿,来获得一个清晰稳固的生活道路。

五、待价而嫁:婚姻是一种交易吗(4)

  如果这样看,婚姻还真是天生势利的东西。佐纳帮德在《家庭史》中说:“正式的婚姻文件并非源自性道德的原因或其它任何感官享乐的考虑,是为了适应经济方面的考虑,规定了男女之间相互的贡献,两性之间彼此相互依存,为了生计,必须合伙。”在一个男女平等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男女的结合依然逃不了经济利益的枷锁。这点只要看看那些整天把老公的钱袋看得紧而又紧的女人们,再看看那些为了财产而打破头的离婚夫妻们,你就十分了然了。尽管对于大多数的都市人来说,养活自己已经不成为问题。

  应当说,人类的女性一直有着向上婚配的趋向。在原始社会,女人们会挑选些体力优胜的男人;在政治极端化时代,女人们会挑选那些出身好没有历史问题的男人;在经济竞争的时代,女人们又会挑选那些拥有金钱的男人。女人们的选择有时也许会被一个时代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出现盲目趋向,但无论什么时代,大部分的女人都想嫁一个“优胜”的男人。

  生物学家曾经考察过一种鸟,这种鸟生活在森林中。它们曾经很有捕食和逃避敌害的能力,但是由于雌性总是喜欢与体大、叫声响亮、羽毛亮丽的雄鸟交配,所以多少代之后,这种鸟就变得只能呆在草丛中大声地鸣啼了,艳丽的羽毛和体大笨重都使它们极易受到敌害。生态系统是无情而峻厉的,最后这种鸟很快就从生存的行列中消失了。

  当然生物学家的这个寓言般的考察说明不了很多问题,从女性的角度考虑,有些事情不是不能理解。有一位剩女在自己的书中曾写道,金钱不是爱情的目的,但如果没有金钱做旅费,你美好爱情的帆船就会搁浅。因为旅程所需要的面包和汽油是要用金钱去买的。你能说她说的不是事实吗?实在不是她们嫌贫爱富,而是女人的天生丽质,宛如小鸟的羽毛,特别脆弱,需要养尊处优地小心呵护。而且,富男人虽然不一定都是好男人,穷男人却也未必个个都是正直善良的好人啊!

  在笔者所居住的城市里,单身的女人,自己买房子买车的女人,越来越多。细究其原因,无非是既然爱情越来越虚无,还是只相信自己好了,自己买的房子,不用和谁分割财产——我们的生活质量,全部可以量化到货币上。难怪专栏作家凌晓棠说:我们现在的爱情,像开加盟店,用经济成本的投入产出来核算的。

  一个朋友曾讲过这么一件事:他遇上一个非常喜欢的女孩,女孩刚跟谈了一年的前任男友分手,他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好上了。那时正值冬天,男孩送了她一双名牌手套;接下来他过生日,女孩送他一副名牌眼镜。

  大家初次交往感觉都还不错,但接下来的故事就很有些令人难堪。男孩要去上海出差,女孩说,你送我一个休闲包吧,并暗示自己喜欢LV的背包。男孩从来没有买过LV,不知道价格几许,就很爽快就答应了。在上海,他进了那家门外镶嵌着大金色Logo的箱包店,所见所闻令他很震撼地受了教育。他转了一圈后又潇洒地走了出来,直接去襄阳路买了个几可乱真的A货回来。

  故事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个男生成功地和女孩分手了。男生很痛苦地说:才认识几天嘛,我们的关系也就只到佐丹奴,哪到什么LV嘛。女生的回答是:你可以什么都不送,但你不能骗我,爱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当然,女孩话说得很漂亮,但男孩如果真的空手而归,估计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如是种种,难免不让对婚姻抱有幻想的理想主义者们失望。但是说白了,感情的问题,同样也是利益权衡的问题,这不过这里的利益包含了感情而已。爱情和婚姻就象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寻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必然经由理性的选择,并符合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分析。这其中浪漫的空间坦白地说,全部是你的臆想,你越是理想主义,就越容易被婚姻折磨得体无完肤。柴米油盐、洗衣叠被,收支计划,以及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两个人不同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在具体而微地消磨你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以经济学家们据此推断说,上帝是从生理上开始就安排了男女之间的需求。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同时,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因婚姻而得到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称作婚姻的资源。而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要结婚的人,如果他的周围就布满了有才又有财,幽默又可爱,并且愿意与他结秦晋之好的异性就好了。但事实却是,资源总是稀缺的。

  也正因为如此,女性天生就有一种本能。动物在选择配偶时就看是否强壮,是否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因为女性是天生的弱者,需要安全感和保护,而现代社会的状况似乎就是有了物质,就有了安全感;而女人又是感性的,所以,鱼和熊掌要兼得。

  如果男人不够强大,女人宁愿选择单身,动物界没有雌性照顾雄性的。而上帝眷顾的骄子(优秀男人)又不多,所以男人压力越来越大,没有追求和成就的男人女人就更看不上了。这一点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在好多情况下,都是女性比男性强,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男生家境比较好,否则女孩子肯定不愿接受。而不看重家境的女孩,自己都会很努力,但既然自己努力,当然希望有比自己更努力、更有出息的男孩,这时要求就会高了。

  一位经济学家曾有板有眼地说,由于女性的折旧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的婚恋风险也较男性大得多。婚姻的风险来自多种复杂的因素,为了规避风险,人们在选择对象时,总是陷入周密的计算与考虑之中,房子、票子、车子、对方的职业、健康等非纯粹爱情因素成为婚姻是否安全的重要考量指标。所以,如果我们承认婚姻是一种交易行为,而任何交易都是存在风险的,就有了这样人们都耳熟能详的投资理论,“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但婚姻的制度约束及婚姻的性质决定了婚姻只允许有唯一的赌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客观地说,现代生活中的婚姻涉及到许多现实问题,不再单一得只剩下感情。这也不是太离谱的事情。西方智者蒙田说:“在婚姻中,联亲、财产的分量与风韵、容貌同等重要,甚至更重。”想让婚姻变成温馨和谐的共同生活,就必须让其中融进无数次相互间的有益而实在的帮助和责任。允许对方挖掘即将存在的婚姻中的可利用资源,通俗地说,允许对方看中你一点什么,这种宽容可能还反倒是是维系婚姻恒长的心理基础。

  那就宽容一点吧,时代无论怎样沉重,我们还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也许我们能做的,也就是这一点了。

六、是玫瑰色的春梦(1)

  还是性竞争的丛林

  ——相亲路上风景一片

  “当单身汉像一只掉了脑袋的鸡到处乱钻追逐异性时,单身女子容易做上玫瑰梦。在这个崇尚交流的世纪,男人和女人却碰不到一块儿。有时他们在同一道频率对上了,交换的信息却充满谎言、幻想和不理解。有的人显出内心一片空白,有的人在炉子上放着好几块烙饼,忙得不可开交。”

  ——摘自《纽约时报》一篇专栏文章

  婚恋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仿佛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华夏族人,尚无宗法来约束男女情事,穹庐做帐,草木为床,原始的激情在旷野上回旋。今天,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还保持着走婚的风俗,一年一度的三月对歌节是阿哥阿妹们的集体相亲礼。当然,更令人惊奇且极为吸引眼球的是,相亲这种形式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竟然有着野火燎原的蓬勃之势。

  这一代看着琼瑶、三毛长大,曾经无比憧憬浪漫的自由恋爱的7、80年代人而言,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人需要相亲?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有一位情感专家这样表示。他说在当代中国的已婚的人群中,通过相亲成婚的比例应当在70%以上,所以相亲一直是中国婚姻的主流。而自由恋爱虽是绝大多数人可能有过的人经历,但成功比率却相对比较低。

  在相亲之前,事中人大多会有“成不了恋人也可以做朋友”之类的说词,这是一种留有退路的说法。可是,大多数的相亲都搞得很正式,成了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认识,所谓的第一印象也只不过是看对方的外在形象,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是很难再有第二次见面的。这样的相亲,也就是把不认识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展览一翻罢了。

  相亲的目的性强,导致相亲的第一眼多半会失败。一个人的才华在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展现的,因此多一点时间与对方相处,是给他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的一次机会。一位婚恋专家指出,剩男剩女们普遍存在一种浮躁心态:很多人对爱情缺乏耐心,希望能尽早作出判断,不愿“浪费时间”。遇到异性,第一眼没有感觉就过滤掉了,而不多给对方时间。他们甚至希望,不说话就能做出判断,或打个招呼就能作出判断,认为这样效率最高。“但往往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最信任的人,都不是在相识的最初几分钟发现的,而是在以后的交往中不断发掘的。”

  他建议可以反过来尝试一下:照着镜子面对自己,看看自己认为最值得珍惜的部分,能不能在相识的一刹那,尽快让对方感受出来。

  但尽管有很多人为相亲的事热心地动着脑筋,但局内人却大多不能适应这一方式。不少剩男剩女们都说,为了结婚而去恋爱就是件悲哀的事情。这种方式不能称之为“恋爱”。34岁的张斌对相亲这事也感觉就很无奈。他曾经是一个北漂青年,现在一个人在北京稳定了下来,有车有房有好工作,就是没时间找老婆。迫于远在外地的父母的压力,他自称几年来已经“相过10次亲”。但是自己社交圈子小,生活节奏快,结婚压力大,所以不得不在相亲的道路上“屡败屡战”。

  我们对他说,由此看来,与亲戚朋友介绍的异性见面,扩大交际圈,对你们这样的人来说是就更是需要的了,相亲不仅提供了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而且目的直接、双方条件相当,可以提高效率。但张斌说,其实自己不是很接受相亲这种形式,总感觉是“把自己放在超市里让人拣”。张斌甚至还琢磨出了一套“相亲宝典”。他总是把与女方初次见面的地点订在朋友开的一家茶坊里。遇到看起来还顺眼的,就点一壶茶,酌情续水,细品慢饮,增进了解。如果一瞧就不中意,就来杯咖啡,喝完就走。如果来者实在“惨不忍睹”,张斌就向朋友发求救信号,让朋友拨打他的手机,他就会佯装有事,立即离开。

  与之类似,电脑工程师戴先生也好像仅仅是一个“相亲票友”。他说,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相亲的,但亲朋好友给你介绍对象,那是关心你,自己也就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就有了一次次的相亲。这时候,因为积极性不高,多少有点敷衍的意思,每次相亲都只能无疾而终。第一次是一个朋友的女友为了介绍她的女伴。我因为有事去晚了,对方挺不高兴。我对那女孩没什么感觉,聊了几句散了散步就分开了。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根本没想什么相亲不相亲的。有点好奇有点应付的感觉。

  当然戴先生也认为,相亲并不是爱情最理想的途径,但对婚姻来说,还是适用的。虽然有些做作,但无疑是适合中国人的一种方式。相亲也许并不俗气,只是有的红娘的花言巧语让相亲变得俗气了。不过他比较不能接受的一点是,红娘给双方介绍时说的都是优点,相亲的两个人用挑剔的眼光,看到的只是缺点。这样就产生了一种错位的尴尬。

  现年28岁的某开发区服务公司经理曾益说:现如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父母又不能主动上前去问:“你要不要我们家女儿(或儿子)?”“先友后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仅仅是权宜之计。如果谈得还行就结婚,否则好聚好散,也无所谓“失恋”。于是乎他们忙着去见一个又一个的所谓的优秀男人和女人,时间也在无聊的请客吃饭中消逝,而钱包也在缩水,虽说男士爱面子一般第一次见面不会AA,但礼尚往来,也就只好在回请中一次又一次的结束“友情”,却始终无法达到结婚的境界。而且,每次都得父母谢着介绍人,小心的陪着笑脸,说着“那再留意一下别的吧”,想想也觉得心酸,在别人眼里她们有个不错的儿子或女儿,却是有苦说不出啊,每天都得在别人羡慕的眼神里强颜欢笑,在众人面前还得维护儿女;自己呢,不想让父母失望,只好又准备着下一次赴约!在父母眼中,如若相亲无果,必将哀伤终老……以致于不少人都说出这样的“激愤之言”:真想回到古代啊,干脆“媒妁之言”得了,不需要思想,只知揭开盖头时见到的就是自己三餐一宿,与之终老的伴侣……

六、是玫瑰色的春梦(2)

  不过就我们采访的情况来说,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认为,相亲应该成功率比较高,因为相亲是大家在基本情况都知道或者符合的情况下见面的,反正是相亲,大家都可以谈条件的,符合要求就去看看,不行就不去。而自己认识的就不一样了,哪怕和心中原先设想的要求不符合,也不会那么苛求,因为有感情了,但这样往往难以一直维系下去。

  方艺和徐坤是我们在最近约见到的两位受访者,两个人都是北京女孩、大学学历,家里的独生女,分别是31岁和29岁。她俩一个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一个在一家公司做销售主管。两个人的身高都在1米65以上,月收入也都很可观。

  方艺在向记者讲述她的择偶经历时说,前几年还好一些,这两年她的婚姻几乎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父母差不多动员了所有的亲属、同事为她找对象。有时候一个星期内不断被家长拉着去“相亲”。见过面的男士在外人看有的条件也确实不错,像什么名牌大学的博士、律师等等,每次一谈不成,父母就会怨她眼高、傲气。

  方艺为此感到很委屈。她说,其实每次我都是特别认真地去见面。对男方的要求也就是学历相当、外貌差不多,双方见面能有好感,但是就是这样的要求也很难达到。有的学历很高但是性格特别内向,见面时从不会主动和你说些什么,害怕冷场我就得不断挑起话头儿,嘴里跟他说着这个,心里还得想着下面该说什么,与其说是约会,还不如说是受罪,心里特别累。还有的见面时晚半个小时,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要不,就是身高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当然我也不是特在乎外貌,如果是在自然交往中男方的哪一方面特别吸引我,我可能就会不顾其他了,但是这种被别人介绍见面,第一印象就不好,如果对方再显得很矜持,您说还怎么继续交往?

  说到择偶的条件,二人都很明确地表示对方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她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关键是看双方能否“谈得来”。方艺说,一提到介绍,很多人自然会提到收入、外貌、房子、车子……婚姻决非条件与利益的交换。两个人大多数条件相差无几,只是某女年龄大了点儿,某男有点儿结巴。两者一抵消,就完全般配了——这叫什么事?“我对这种把婚姻作为条件交换的行为表示不能理解。婚姻不是菜市场,可以依据产品的优劣任意讨价还价。”

  徐坤的想法和境况与方艺差不多。她说其实我们要是实际一点,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并不难。比如,她现在身边就有一个男孩,人很优秀,就是个子比她矮半头。徐坤还在犹豫。

  方艺和徐坤看上去还是比较从容豁达,但她们的父母却已经焦虑不已。方艺说前些日子北京有个公园搞相亲活动,两个人的家长均倾巢出动,这让她们感到很不快。“我们的适应能力比老年人想像的强得多,和父母在认识上的差距也非常大。找与不找,找什么样的都有很大分歧。因此两代之间的跨度相当大,通常自己喜欢的父母不喜欢,父母喜欢的自己又无法忍受。而且父母代替我们去相亲,很多情况是看条件又不是看人。很多子女被耽误掉,父母是很大的不利因素,他们老是鼓吹门当户对或者荣华富贵。国外的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没有这么亲密,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对子女的配偶不会干涉太多。在中国这不是两个人的问题,基本是两家人的问题。”

  我们聊着聊着,彼此熟悉了,话题也就越扯越远。方艺忽然很感慨,她说像我们这样大的女性,是生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代人。我们对爱情和婚姻不像上一代人那样嫁个丈夫就为了穿衣吃饭,而是对爱情赋予了更多的理想因素,更注重双方感情的交融,能“谈得来”。我们也不像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比较开放和随意,只管“曾经拥有”不管是不是天长地久。我们比较在意家庭的稳定,所以看到社会上离婚率这样高,不少男性择偶者要求女性“在外进得了厅堂,在家进得了厨房”,总觉得好过份。社会竞争对男女一样残酷,所以有时对婚姻还真有一种恐惧感。

  我们也对集体相亲的各种形式进行了简单考察。

  的确,把两个不认识的人为了结婚的目的放在一起,总是会有一点小小的尴尬。但是如果搞一次聚会,趁机介绍两个人认识,那就自然多了。不知从哪一天起,相亲遽然演变成了一项集体运动。现在,北京的公园里有晨练的父母带着自己儿女的照片,替忙碌的孩子们物色合适的对象;上海一些高级写字楼的物业开始替朝九晚五的业主们在黄浦江的游轮上举办了一期期的“玫瑰之约”;广州一些对外服务公司也在定期地组织这之类的联谊活动。为相亲而举办的各类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活动时间也越拉越长。

  在这种情况下,SpeedDating(快速约会)的出现,按照某媒体的评价——简直是“犹如天赐”。这种新相亲方式源于加拿大,如今也正在欧美方兴未艾。在美国最热门的电视剧《欲望都市》中,人们观摩过原汁原味的SpeedDating,一般以10男10女、20男20女的形式出现,喝下午茶或吃晚餐,最终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最多的异性。

六、是玫瑰色的春梦(3)

  这的确是全世界的剩男剩女们积极向上、奋起自救的一种表现。没过多久,这股风潮也旋即侵袭了北京、上海等这些剩男剩女集中的中国大城市。SpeedDating中文的翻译千姿百态:“8分钟交友”、“快速约会”、“集体约会”……但核心词汇只有两个:“约会”和“快速”——帮助人们“约会得聪明些,而非更久些”。同时这项现代人的新发明,据说集中了自由恋爱、“包办”婚姻和离婚自由这三种模式的所有好处,既创造了机会,还掌握着自己的决定权,又有抽身而去的自由。难怪,在美国的“8分钟约会”网站上,会打出这样的广告语:“快速、有趣、没有压力,8分钟之内,一切都可以发生!”而中国的某位知名专栏作家也特别赞同这种新生事物,认为“更自然,更有品味,更幽默,更符合人性。”

  北京大学的一位学者有一个有趣的观点:自由恋爱,一切靠自己,但事实上很多人的最大困难,不是决定跟谁不跟谁,而是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候选人如果你没有能力展示自己、交换信息、吸引注意,你也就不可能“猎取”足够的候选人。不管是从社会性还是动物性来说,性竞争的本性,都决定了总是少数人占有性优势,而多数人不拥有这种优势,所以自由状态下的恋爱,实际上等于在感情上重新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有的人总是有性伙伴过剩的倾向,另一些人则肯定是失缺。在这个意义上,他也高度认同“8分钟约会”的民主化平等化的色彩。

  2003年底,在一个叫做“浓情巧克力”的俱乐部的组织下,一批剩男剩女们勇敢地开始了自己的速配约会。李莎从朋友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经过了短暂的迟疑,在一个周四的晚上,她走进了“8分钟约会”活动的现场。

  李莎后来给朋友们描述,现场是一个气氛雅致的酒吧。8位女士分别坐在8张桌子的后面,8位男士按抽签序号坐在每位女士的对面。约会的主持人摇响了开始的铃声,大家就开始了随意而散漫的交谈。随着每隔8分钟一次的铃响,男士就得彬彬有礼地向对面的女士道别,和另一位还完全陌生的“她”开始新一轮交流。一个小时后,每个他(她)与其他8个她(他)都相识了。

  李莎的运气看来不错。她第一个面对的,是一位热情开朗的男士,工作是软件工程师。不过他27岁的年龄让李莎有些遗憾。“8分钟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对于那些没有感觉的人,8分钟会很快过去,不至于令人觉得难堪。”看来组织者确实是煞费苦心的。

  第二位男士走到李莎的对面坐下。这是一位新鲜出炉的新加坡“海归”,他对李莎的职业表示了好奇。交友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也许只是一种体验,一种简单愉悦的交友体验。8分钟约会把交友的主导权交给了参加活动的每个人,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恰恰是整个活动最激动人心的地方。约会主持人不时提醒李莎们,“你想再见到他(她)吗?如果想见到他(她)的话,就在表上划个钩。”如果约会者感觉良好,那么组织者自会告诉约会者怎样联络。

  李莎拿着手中的表格,忽然有一种福至心灵的感觉。当她抬起头时,一个气质沉稳的男人正在向她走来。这个8分钟过得非常快,以至于约会主持人不得不再三催促,对方才依依不舍地走开,到另一张桌子那边去。

  一个小时很快就结束了,李莎在表格上划了三个人的钩,当然包括刚才那位谈得很投缘的人。李莎心情不错:“这是一场灵犀相通的相亲游戏。”第三天,她接到了那人的电话。20天后,两人确定了情侣关系。后来,他们已经相约去见双方的父母,结婚进入了倒计时。

  这是个“8分钟约会”的真实故事。这个看似游戏般的“相亲工厂”,让爱情在精心设计、毫无防范的晚上降临。

  不过,像李莎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在这条快速约会的流水线上,相亲工厂的主办方坦然承认,他们这里的爱情出产率尚不到1%。但北京“8分钟约会”的组织者、该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据她们统计,彼此都表示有兴趣交往的男女占到参加人数的40%(他们业内称之为“配对率”)。只是由于他们尚在交往阶段,没有明确情侣关系,所以就不没有统计在成功之列。

  另一个俱乐部也组织了类似的快速约会活动。据组织者说,自从他们组织了第一场快速约会后,每天平均有数十人次通过他们的网站报名要求参加活动,到目前,他们已经为500多人安排了12次派对。参加者大多数是企业白领,甚至不乏金领。由于外埠报名者甚多,他们还计划在年中将该活动的分场推广到大连、长春、成都、深圳等地。

  相亲还是那个相亲,只不过在经历了上世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闭“小农经济”后,今天已发展成相亲工厂,这个过程也像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工业革命”。在时下,相亲成为了一种针对剩男剩女的工业,它批量制造爱情机遇,并成为将婚恋过程瞬间提速的流水线。因为是流水线作业,快速相亲的人均价格也远低于传统婚介,在北京,参加一次“8分钟约会”花费120元,可以与8个人相亲,而在厦门参加一次只需要50元,省钱、省精力且省时间。

六、是玫瑰色的春梦(4)

  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剩男剩女经济学的眼光看,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婚姻交易存在着各种途径。在相亲工厂诞生之前,婚姻介绍所是专门搜寻、处理、提供婚姻产品信息的职业机构,这是为降低婚姻交易成本而产生的,它靠收取信息服务费和交易场地费来维持运转。媒人与红娘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不可小视,但他们往往会为了得到一份厚重的彩礼和酬金而夸大当事人双方的信息特征,隐瞒了某些对双方不利的信息。而当代人最主要的求偶方式是在婚姻市场上自由寻找,通过舞会、聊天等社交活动来寻找目标。时下“快速约会”的规模化发展,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诠释了婚姻市场的概念。

  也有婚恋专家将此类活动定义为“公共关系中的性交流与性吸引”,认为人的生活有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相亲工厂把不可说变成了可说,而与传统婚介相比,相亲工厂又因为充满了变数和随机性,所以仍然有浪漫发生的可能且压力不大。“至少你认识他了,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好玩的形式下认识的,我再找他不觉得别扭,他不喜欢我我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即便失败了,也没有人会觉得怎么样。社会化给人心理上的暗示是不一样的。”

  有趣的是,参加相亲工厂的人与网络大都有不解之缘,为了避免被拒绝的尴尬以及出于保密的考虑,组织者要求参加者不要询问姓名及工作单位,而是使用类似网名的化名,于是,在相亲工厂里飞舞轻扬的是似曾相识的网路面具,爱情以点击率计算。

  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任职的刘先生,今年35岁,8分钟的集体约会让他感到十分新奇和兴奋。他说:“相亲工厂比传统的相亲轻松自如,比泡吧有更多的机会认识陌生人,比网上交友更安全,比单身俱乐部的活动有更强的针对性。而且我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交友上。一小时能认识8个女生,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很有效率的事情。”

  在上海,某报社也曾举办过有500人参加的大型集体约会,由于人数众多,每一对的交谈时间不得不缩短到5分钟。在厦门,“相亲工厂”依托一个单身社区网站蓬勃开展。每个周日的晚上厦门都会启动这样的浪漫之旅,现今会员人数超过两万,70%以上的会员具有大专、本科学历,至少已经有数千人体验了相亲工厂快速约会的激情派对。

  幸福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找到,相亲不过是多了一个机会而已,和结果没什么必然的关系。通过对相亲和相亲工厂的调查,我们有了一个朦胧的感受:相亲也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相爱却很难,幸福也就只能在更远的地方了。不信?看下面一段对话。

  女:你是第一次相亲吗?

  男:是的。

  女:我朋友曾经给我一个忠告:第一次相亲时如果没有重大的不满意,最好还是跟第一次相亲的对象结婚……

  男:哦?为什么?(她在暗示我什么?)

  女:根据我朋友的经验,相亲次数越多,对对方的满意程度会越来越下降。

  男:嗯,有道理……(看来这次有戏)

  女:相亲一个比一个差,到头来才发现还是第一个最好。

  男:就是嘛!(难道我就是他的第一个?)

  女:是啊!我现在才明白。要是早听她们的劝告就好了!(一脸悔意。)

七、单身房间双人床(1)

  ——关于剩男剩女的隐秘欲望

  为什么一夜的激情过后,我们总会感到令人坐立不安的烦躁?——感觉好像是刚经过考试,现在必须等待结果一样。

  ——剩男剩女语录

  都市里的剩男剩女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经济宽裕,思想独立。作为都市里特殊的一群人,他们自然而然备受关注。他们中很多人喜欢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开放和选择的多元,剩男剩女们对于性的观念也在起着变化,因为现在很多所谓的单身只是没有取得合法的结婚证书而已,而不是纯粹单身状态。

  暂时不结婚并不代表没有伴侣。很多女性在形式上没有婚姻,但她们在生活中并不缺乏男性伙伴,她们的情感生活并不匮乏。她们中的很多人有一个同居的男朋友,如果一段时间以后觉得不合适,就再换一个。选择不婚或晚婚只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不一定糟糕。在这次关于剩男剩女的采访中,我们也没有回避这个话题。

  在电话里听过梁静的声音,觉得她是个头脑清晰、做事果断的女人,你还可能会因此联想起她短短的黑发和知性的眼镜。后来在进一步的接触中领略过她大方得体的谈吐,又觉得她是个率性自然,富有感性的女人,总之,她到哪里都会给人稳重得体的印象。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生活中的我更容易接近,可一旦工作起来就很难缠。我不是那种很容易受压力影响,把压力表现出来或转移到别处的人,这和我在国外求学的艰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那时的环境一直很高压,根本没人可以求助,也就因此培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现在我承受压力的能力不错,懂得及时缓解,整个人的状态也就始终挺稳定宁静的。”

  接下来,我们说到了关于单身女人和性的问题。梁静的态度很是坦然。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不可能长期在一个城市,所以无法承担固定的婚姻关系。目前我有一个同居男友,我们之间只是一种性友谊,双方达成共识,把关系定位在性伙伴之上,然后各走各的路。”

  梁静的个人计划很明确:明年准备读MBA,然后在北京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她的男友则准备未来两三年内拿到CME证书,然后争取进入公司的香港总部。所以,他们只能像某种手表广告说的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关于以后的情感问题,梁静表示只能是随缘。“随缘不是乱来,而是说,不一定坚持非到结婚才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该发生的时候就让它发生,无所谓。不过,这是以自己心甘情愿、爱惜自己为前提的。我无法预料哪一天才会遇见自己要嫁的那个人,所以我不会去等,去为他守贞节,那太虚无缥缈了。”

  看来梁静对于性的态度很开通,但是,她对一夜情一直抱高度警惕的态度。“一夜情,在注重感受的女子的心里是一夜的情;而在注重感官的男子的眼里只是一夜的性。如此不对位的演出,各取所需,原本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看得清楚想得明白的我,却不想自欺欺人。于是,面对热情的男人们,拒绝已经成为我习惯性的自觉成为。我不觉得这样就是好,但至少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起码不用一个人眼泪汪汪地收拾残局。”

  追求自由独立还是寻求一个伴侣?尚处于单身族的剩男剩女们总是在这两种需求中摇摆,妥协或矛盾。有人认为,婚姻是稳定社会的一个基本元素,但是它的成本太高了。爱情是美好的,可是相爱容易相处难,只有性是自己的,它不会背叛你,想要就要了。

  传统的女人,被灌输的也是三从四德,是忠贞和节烈。现在,傻瓜都知道这样强调的不合时宜。并且,现代的女人越来越正视自己的身体需要。以《欲望城市》为代表的电视剧的走红和认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女人已经在婚姻之外寻求身体的解决之道。她们在这个时代不仅不会受到太多谴责,可能还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一个符号,据说女权运动的成功标志就是像男人一样。

  今年29岁的某投资公司客户部经理苏莉的态度则是这样:有固定的男友,偶尔和陌生人一夜情。当然,“一夜情只关性的事,和爱情无关。”

  苏莉和男友是大学同学,他们相恋已经9年。毕业后,两人留在同一个城市,自然而然开始了同居生活。“我经常出差,一个人在外地的时候感觉难得的自由和放松,没有人认识我,不用在乎别人怎么想。晚上我像幽灵一样泡在陌生的酒吧里,偶尔和顺眼的陌生人聊聊天,感觉好的话就会一起去开房,彼此心照不宣。”苏莉说,一夜情不会让她爱上谁,“我喜欢一夜情,它让我找回了和男友做爱时很久没有的激情,但是这仅仅限于性,我仍然爱我的男友,当然是否会结婚则另当别论。”

  如果在一些情感问题专家的眼中,像苏莉这样的,显然是比较典型的性心理偏见之一种。其表现是将性与爱分开对待,认为可以有无爱之性与无性之爱。当自己的情感和性得不到满足或者长期压抑时,才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放纵”。这种肉体交合而心灵并不交融的的情况,背离了完整的性爱应该是爱情与性欲同轨的原则。爱情的最完美境界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这一点应该与社会的开放程度并没有关系。

七、单身房间双人床(2)

  关于剩男的性状况,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

  秦晖现在没有固定的女友。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秦晖对婚姻有种惧怕感。小时候,父母经常在他面前吵架,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一直到现在也是把争吵当饭吃。秦晖谈过很多女朋友,但没有一个能让我对婚姻充满憧憬。

  第一个和秦晖发生性关系的是他的第三个女友,那时,是他24岁的生日。秦晖说,现在自己对那个女孩子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了,记得那个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自己生命中,那也算是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吧。

  秦晖认为,自己不是没有认真对待感情,但不知为什么,谈过好几个女友,都无法让他有结婚的想法,她们也没等到他有这种想法就离开了,有时候是他说分手,有时候是她们。“我觉得分手是两个人的事,不能说究竟是谁对谁错,没有缘分而已。”

  对于单身男女之间的性关系,秦晖表示自己很坦然。“我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发生关系谁也没有强迫谁,都是自愿的,而且也都从中得到了快乐。尤其是现在,女人都不再像以前那么被动,她们也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快乐,男人不再单纯地只是索取者。这样的话,在性的问题上,男女双方是平等的,只要没有强迫没有伤害,那‘性’的问题就没那么严重。”

  秦晖说,自己不会因为生理需要去随便找个女人,声色场所他还没去过,以后也不会去那种地方,那样的性很无聊。他觉得性还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哪怕这种感情不是爱情。和曾经的女友发生关系,他们双方都是很自然的,“我尊重她们,同时我也付出了真情,大家走不到一块,无法走进婚姻,也许是缘分还不够吧。”

  25岁的某公司市场策划舒年的情况不知有多大的广泛性:他没有固定女友。“我讨厌约束,感觉好就上床,不用该对谁负责。”舒年评价自己,从来就是个爱玩的人,不喜欢被女友管,但是对待工作绝对的认真。“我不知道没有三里屯我晚上该怎么过。之所以我身边没有固定的女朋友,是因为我的感觉来得快走得也快,和我在一起只会伤害她。”舒年说他有很多亲密的女性朋友,有些他连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人不是木头,我的性生活绝对和我的感觉连在一起。那时那刻两人感觉来了,自然而然就上床了,不管对方是谁,也不管我们认识了多久。没感觉了,当然要分手啦。大家都是成人,不用互相负责任吧。”

  很多单身浪潮中的个体的生活状态,可以看成另一种意义的婚姻,西方人称其为“亚婚姻状态”。如果他(她)有固定性伴侣的就等于是处于婚姻状态,同居在一起不结婚的人算不算婚姻呢?现在认为有教堂里的仪式或民政局登记,这样的才叫婚姻,这是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来谈的。从人类学意义上说,很多同居类型都可以视为婚姻状态。

  从前的观念,认为女人和人发生性关系是吃亏的,现在男女平等,两相情愿的事情已经谈不上谁吃了亏,只有表现分,而没有道德分。这是对传统婚姻的一个巨大冲击,婚姻内得到的东西,婚姻外也可以寻求得到。只是彼此取暖,彼此以身体抵御孤独寂寞。

  但是女人还是女人,她总是要求在身体之外有另外一种温暖。但是注定会失望。现实逼迫得女人越来越放弃女性的弱势地位,不敢相信承诺,不敢相信男人能够给予身体之外的温暖,渐渐不再寻找。这也是《欲望城市》在各个大都市都能引起共鸣的一个原因。只要有好感,女人不敢再要求爱,因为这到头来,伤害的是一颗渴求爱的心,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安慰饥渴的身体。27岁的赵小姐是一家医约企业人事部的职员,她的情况大体就是如此。

  “其实,说我对爱情和婚姻没有幻想,也是不完全正确的,以前有过,可是我失败了。当他离开我之后不久,就和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女孩结婚了,当时的挫败感让我几乎绝望了。可是这样陈旧的故事大多以落寞收场,那样封闭的居所、封闭的内心,让人觉得生命在枯竭。后来我知道,自己的痛苦来源于压抑和对自己的苛求,所以,我放弃了自己以前的想法。其实,女人为什么要婚姻?完全可以不要。因为,那都是面子上的事情,有了婚姻又怎样?还不是照样想着出轨?”

  一旦想通了这些问题,也就好了。单身需要对付的最尴尬的事情就是自己身体的需要。每个人都不能无视自己身体的需要。“我也是一个正常的女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有性生活呢?我的老板对我很好,他知道,我不会哭着闹着要嫁给他,我们时常在酒店里开房,每一次,我都是非常投入,那个时候就是一个想法,让身体满足。他需要我这样充满激情的女人。实际上,我不是那种要傍他的人,就是觉得,自己生活中需要有男人。公司的人都知道我和他的关系,我没有什么,反正他给了我一些公司的股份,而且,我也证明了自己不是那种没有男人理的女人。每次在家里一个人的时候,我会上上网,和那些寂寞的男人聊聊天,有的感觉好了,偶尔也见见面,吃吃饭。感觉再好一点,就可以上床。不过,也遇见一些人,就是那么赤裸裸,反正谁也不是认真的,只要不变态,刺激一点也没有什么。也有一些男人,提出来要同居,我也在考虑,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合不合适。性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要的就是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七、单身房间双人床(3)

  29岁的摄影师映红几年前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了一种在常人眼里难以想像的单身生活。“其实,我对自己的生活挺满意的,我不喜欢家庭的约束。我的工作非常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感受所谓的寂寞。快到28岁的时候,父母整天为我的事情操心,他们看到我就有压力,我看到他们也有压力,所以,我就选择了到外地工作。工作太累了的时候,我常常去酒吧里闲聊,感觉无比畅快。

  “有的时候,酒吧其实是个坏地方,让原本纯情的人变得放肆、放纵、放荡,人性真实的一面总是要靠酒精的浓度去提炼和升华。常常会有一些爱拈花惹草的男人凑上来,看顺眼的,说说话,看不上的理都不用理。其实,那是一种最俗气的调情,可是人人都需要俗气,只要不猥琐。为什么那里的男人那么多?就是为了所谓的艳遇。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心情,大家最好将平时的一本正经都收起来,逢场作戏,那就要看谁是高手了。”

  映红也有几个情人,有的也同居。她喜欢《欲望城市》,尤其喜欢里面的凯瑞,她的朋友都说她的性格与凯瑞很相像。爱情在映红的身上发生过多次,但她不喜欢一个男人长期陪伴在身边。等到互相之间都没有什么兴趣了,腻味了,再分开,双方都有很大的空间。

  最近的一次,映红在酒吧里认识了一个高大的摇滚乐手,他们第一次看到对方的时候他对映红说,我就喜欢你这样直接的女人。映红就知道,到了要收杆的时候,鱼儿自己就上钩了。“他在床上挺棒的,有的时候我们会一整天躺在床上,很疯狂地做爱,我喜欢精力旺盛的男人。别人说我是个挺懂得享受的人,可是,我还是个懂得努力工作的人。生活其实就是体验过程,只有年轻的时候,才可以这么随心所欲地挥霍资本,可以这么不负责任。当然,我不希望自己纠缠在复杂的男女关系中,还是简单点好。”

  看来,从男人的钱包中解放出来的女人,也可以挑剔男人的外表、风度、学识、品位,甚至于床上的表现。所以有人说,为什么女人越来越多要保持单身,就是因为入眼的男人委实不多,偶然有这么几个,也早就是人家的了。不肯屈就的女人们,更加放肆的挑剔着男人们,甚至将他们挑得落荒而逃。

  当然,不管多“色”,绝大多数女人要求男人的,其实还是心,不是外表。男人正好相反,他希望女人都是没有心的,只有欲望,以便撒开脚丫子开溜的时候,可以不留后遗症。

  30岁的自由职业者亚捷说:“其实没有几个女人愿意主动选择单身,单身对于女人是弊大于利的。可是,既然已经单身了,就要为自己的生活做打算。婚姻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先不说,从现在个人的感受来说,就是不太踏实。没有伴侣,似乎自己就不完整,那种两性生活中获取的不止是快感,还应该有自信、安全感,它完全是个人的感觉,至少让我觉得,自己是正常的人。所以,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之前,我必须为自己寻找到性伴侣。其实,女人就是男人的另一半,尤其是结过婚的人这种感觉非常明显,它不完全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在生意场上,亚捷是一个单打独斗的人,但是,在生活里,她非常迫切地需要有伙伴。别人给她介绍了一个朋友,他也是单身,然后们像情人一样约会,一起吃饭,逛街,也上床,但是他们之间的确没有爱情。他比亚捷小几岁,思想还是很成熟,但是,他非常会哄女人,跟他在一起,虽然没有爱的感觉,亚捷心里还是非常地舒服。“在性生活上,我们是一对好搭档,在我的耐心‘指引’下,他在床上的功夫日渐高涨,当然,这也是吸引他和我在一起的原因,我需要他年轻充沛的体力,他需要我娴熟的经验。”

  亚捷恢复了像以前一样正常的性生活,性爱给她带来了非常良好的心态,让她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亚捷不再像躲开瘟疫那样躲开孤独,而是充分享受单身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喜欢的女人是那种娇小型的,而亚捷是个很独立的人,在事业上他没有什么上进心,所以他们从来不问彼此工作上的事情,只是一对情感上比较迷茫的“难姐难弟”,彼此在一起,相互慰藉。“但是,我非常清楚,我们这种关系维系不了多久,这只是一种过渡的阶段,找他的女孩多得数不过来,整天这个MM那个MM的,电话多得不得了。我想,我们‘分手’后,自己可能还是会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但也不是那么容易,找不到的话,那么,我还是先得找个伴。”

  当然也有的剩女对性敬而远之。26岁的银行职员红柳就是这样。她对我们说了一句像广告词一样的“警句”:“自己的被窝最温暖,自己给自己才最安全。”

  红柳出生在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单亲家庭。“23岁大学毕业半年后和男友分手,男友在深圳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有了‘新欢’才抛弃了自己这个‘旧爱’。将身体交付给对方是大学毕业前的那个夏天,自己独自经历了一次人流。以为就这样可以一辈子下去。”红柳无奈中带点伤感,“26岁的人了,确切地说是个26岁的女人。我同样有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我现在依然爱着我过去的男友,身边‘制造浪漫’的人不少,我知道,他们觉得我单纯、漂亮,我不会和他们之间的任何一个人发生性行为。两年多来,每当夜晚寂寞时自己通常会自慰,有时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

七、单身房间双人床(4)

  所以,当红柳恰巧接到一份关于单身女性性状况调查时,她对问卷题目的设计很是觉得可笑。她说,调查问题很不合理,“肯定是一大批男人琢磨出来的,他们太不了解中国单身女性了。我是单身女性,工作体面、稳定,容貌也不差,但是我认为没有爱的性等于动物的交配。我相信如我一样的女性还有很多,可是这里的问卷却让人填写什么‘最近一次性生活’、‘性交体位’、‘一盒避孕套用多久’,选择项里根本没有考虑到我们这种情况。难道在设计者的眼睛里,未婚女性就是每天拿着避孕套到处找男人发泄的角色吗?”

  红柳的情况也是一类剩女的典型。由于父母的婚变和长时间处在一个单亲家庭,对男性付出受到欺骗和寄予男性的希望破灭后,始终无法走出初次恋爱失利的阴影。加上意外怀孕流产产生的性惧怕,使得她对性产生恐惧和厌恶,导致心理失衡,从而产生“精神世界里的自恋”。他们中多数人会选择自慰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了正常的情感和性生活,而且还会带来心理的不良后果。

  剩女与性的话题有时也确实比较尴尬,有时也会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某公司市场部的菲菲小姐在搬进自己的新房子之后,请了一位她一直很尊敬的良师益友来做客。她要走了,菲菲送她到车站。可是末了她却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你还是赶紧找个哪怕是个不怎么出色的人做你老公吧,总好过一个出色的情人半夜三更却要起身离开你,回到他的老婆那里去。”菲菲哭笑不得,“天哪,我什么时候有了一个半夜三更的情人?”

  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次。菲菲经常被人当面询问,“你肯定有过不止一个情人吧。”问话的人,有男人,也有女人。菲菲面对这个问题时通常都会不知所措。如果否认,就好像承认自己有病,并且毫无性魅力。这当然不是菲菲所愿意留给别人的印象。如果承认呢,却好像自己很没有长性,不停地在换情人。这同样不是事实。“你教教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回答?”

  还有一次,菲菲说:“有个女朋友来看我。她是倒了三次公车走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到达的,为了省下打的费。看了我漂亮的房子和漂亮的车,甚至我的双人床看起来也要比她家的漂亮,于是她的心开始不平衡。她说,哎呀你看,嫁个没有能力的穷老公,还不如找个事业发达的有钱人做情人呢,你看你,什么都有了,而我呢,买条裙子还得掂量掂量呢……你看看,这叫什么话。”

  应该说,单身女性有享受性爱生活的权利,但是,单身不等于随便的性,尽管她们没有婚姻的约束,但是基本的伦理道德还应该遵循。自由不等于随便,这个度要把握好,关键是要树立良好的心态。选择单身并不一定是最终的模式,有的人,单身着并洁身自爱着,因为她相信爱情和缘分;有的人选择了同居,因为她们希望介入彼此的生活,建立良好的性关系;而有的人选择了在几个人之中周旋的模式,把性作为主角,身体作为一种资源,并乐此不疲地开发、享受,这显然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单身的女性需要有成熟的健康的性观念和性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性爱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论是选择单身也好、同居也罢,还是选择等待真爱到来,只有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成熟的认识,才有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还可以再说说一夜情。一夜情似乎应该很快乐,而且,某些小说和电影也把它描述得很刺激。可是,很多被调查的女性却说,几天后,那些剩下来的回忆会让自己冒一身冷汗。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苏莉深有感触地说:“一夜情真的可以用来提醒自己仍然充满魅力?或者它是身体放松的需要?其实,一夜情什么也不是,只要你明白这样的事实:一夜情后,生活大体上还是和以前一样,仍然没有人给你打电话,没有人在星期六的晚上邀请你吃晚饭,没有人给你送花并对你美妙的做爱表示感谢。惟一改变的是,有更多的荷尔蒙在你身体里涌动。”

  很多时候,在一夜情中陷落的女人只能以眼泪收场,一夜情成了她最肮脏和痛苦的回忆。这是单身生活一个非常现实的一部分。

  所以,有情感专家指出,单身女性加强自身的“性修养”非常重要。这其中有一些要点,包括:1、安全最重要,除非准备怀孕,否则永远带足“安全”用具,会爱护自己身体才是好女人。2、承认自己的性要求,但是不是滥交,要找一个相识相知相爱的男人,两相欢娱。3、在选择性伴侣的时候,有家庭的男人应该是不要涉足的雷区,不要伤害到别人的家庭,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4、尊重对方的性感受,不要轻视他的性能力,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呵护和喜爱,分享性体验,保守两人之间的性秘密,永不揭对方的伤疤。5、不要简单的以“性”取人,无论单身的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基础的性爱关系从心理和生理上都是最大程度上让女性满足的。6、必要的设防,如果不是自己心仪的人,不要跟他单独晚餐,如果不准备跟他有性关系,不要答应去他的住处小坐,女人永远有权利说不,当然拒绝得要好听一些。如此等等。

  前几年有一本很流行的书:《海蒂性学报告》,这本书提出了性行为的全新定义,辩证地分析了爱情与性的关系。此书写于1976年,正是在这个时候,女权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大风大浪,正在不知不觉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妇女解放运动的许多领袖把婚姻叫做“奴役”、“合法的强奸”和“无偿的劳动”。在曼哈顿,五万名妇女一丝不挂地昂首走过第五大道,纽约大学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过同完全陌生人做一回露水夫妻。而雪儿海蒂这份报告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是这些著述的绝大部分出自普通的男男女女,以第一人称形式所写或所述。有人说19世纪人们追求的是无性的爱,20世纪人们追求的是无爱的性,这显然是片面的理解。性与爱应该是互不分离的,就像云和天空不能分离一样,当然它们也不是相同的一回事,失去一方另一方也无法存在,都是婚姻体系的不同组成成分。

  在这个话题上,我们还可以提一提萨特和波伏娃的例子。他俩以一种严谨又时髦的方式,在男女之间故意造成距离感、空间感,甚至带有一点宗教的意味,立下了两个人的有待共同遵守的条约: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让各自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这一项条约是一把钥匙,掌管着男女间的一切事物。这一点解决了,男女之间的空间就会像海洋一样宽广。

  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是,社会既然对男人婚前性行为很宽容,就应该给予女性同样的宽容。对于剩女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遵从自己的感受,遵从自己的需要。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爱惜自己。

八、对面的男人有火星口音(1)

  ——当爱情成为一部后现代悬疑片

  在我们身处的浮华都市里,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剩男剩女们在云山雾罩的间谍与反间谍式爱情战争中,辗转沉浮,心力交瘁

  男女之间的沟通,有时候就像是地球的两极,或者干脆是像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对话。有一本书叫做的《女人来自水星,男人来自火星》,说的是男女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还有一则消息称,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最新公布的基因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在距今14.3万年前完成进化,而在这之后过了8.4万年,也就是距今5.9万年男性才进化完毕。这个研究结果可能会令所有的男人无地自容,原来在女人成为现代人的漫长的8万多年间,男人还只是动物雄性而已。直到今天,他们的动物雄性特征也依然如故。这项研究成果的真伪姑且不论,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男女之间的差异悬殊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年过30的剩男剩女们来说,他们和她们的想法也往往就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向度。剩女们不再像25岁女人那样对爱情随心所欲或不屑一顾,她们往往会更慎重地对待恋爱,对于婚姻也多了一份渴望,而剩男们对于想结婚的女人往往持一种矛盾的态度。

  某网络作家阿染前些日子曾收到过一封让她身心都为之一震的信。那人说,你在哪里?我找了你好些年,今天才从网络上找到了你的网页,尽管照片不够清晰,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你。我悲欣交集,你就是我在寻找的那个女子。你嫁人了吗?

  他是阿染十年前在读大学时,在校园里邂逅的一位学者。当时他对阿染很好,阿染却没有回应,因为他是有太太的人。这一次,阿染心里不再平静,她稳了一天才给他回信,告诉他,自己还是单身。

  时光如流,阿染已经不记得他的模样了。但是,她清晰地记得他曾经对自己的热情。“也许,那是我生命中获得的来自异性的最有爆发力的热情,虽然仅仅是单方面的。但对于任何一位女子来说,被人钟情总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我对他的回忆充满了温情和美丽的记忆。”当然,阿染也没有忘了问他一句:“你怎么样?爱情圆满吗?”

  对方的回复是:“还在城中。”

  阿染的心一下子冻结了:“既然这样,你何苦又费尽心思地来找我?”对方说:“见面再聊吧。我已经等不及要见到你,——能住到你家里吗?”

  阿染那激情燃烧的情愫在这几句交谈中已消失得差不多了。她兴趣索然地说道:“欢迎来访,但你不能住在我的家里。”“为什么不能?”

  阿染说:“我已经明白你了。你不就是想和我一夜情吗?对不起,恕不奉陪。”谁料对方也急了:“没有第一夜,哪来第二夜,难怪你到现在还是嫁不出去。”

  双方都有交往的意愿和热情,但就是显得像两条平行线,怎么也交叉不到一起。从上面两个人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不是两段独白加起来就可以成为对话。在我的采访笔记中记录了一位男士这样一句比较精辟的话:女人说,找不到不想上床的男人,找不到可以结婚的男人;男人说,找不到旗鼓相当的女人,找不到不想结婚的女人。所以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女人总是处于劣势,因为女人最后往往要求婚姻,要求所谓的归宿,而男人只想逃。

  还有,在年貌相当的男人中,鲜见二十五六岁就自动自觉奔赴婚姻火坑的男人——而女人在同样年龄段差不多都已变成了结婚狂,好像结婚就可以美容抗衰老,就可以抵挡住30岁的光临。男人在这个年龄结婚,大多都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如同不买票就上车时间久了,想逃票?代价是很大的。

  阿染感触良多。那天我们还延伸着谈了很多,关于家庭和事业,关于男人和女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她总结说,男人和女人也可以对话,有两种情况,一是男人年纪比女人大很多,经历了几轮风霜雪雨后,开始懂得欣赏女人内在的美,而这个女人同样是慧质兰心,一点就通。在这方面,也许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组合是一个最为典范的例子。另一种是女人有了阅历,她变得从容而成熟,洋溢着母性和女人味,这样的女人,对各种年龄段的男人都有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尤其对年纪轻一点的男人更是如此。悟性高的女人,还会在自己和别人的经历里磨砺出一种美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的确不是轻易可以从哪里得到的。然而这个时候的女人,可能早已错过了漫漫爱情路上的黄金时代。造化弄人,男人总是在不懂得欣赏女人的时候匆忙结婚,等到岁月沉淀下来,懂得的时候,已经错过大半,再不能回头了。

八、对面的男人有火星口音(2)

  所以不少人到后来都有了一种宿命的感受。婚姻在他们的眼中,是一本限时完成的作业,你不能不交。做得好不好,和你这个人好坏没有太大关联,和你是不是努力也关系不大,基本上是运气活。阿染至今还在围城外徘徊,她表示对于自己的未来基本上能做到心平气和,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都在她的意料之中。她说,等到自己开始了婚姻生活,假如万幸,双方有默契,有共同的志趣,那自然是命运对自己的眷顾;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沟通,那是再难受不过的事情。家庭生活从此永无宁日,双方都不再有君子风范,就看谁掌握经济命脉,看谁掌握话语霸权,岁月就这样烦心地消磨下去,有阶段性的战果,有相对于全局的局部性胜利。在战争偃旗息鼓的缝隙里,他们会在互相的斗争中寻找到一点生命的乐趣,比如合力制造一个新的生命,延续一点生命的激情。当连彼此填满日子的内容都找不到的时候,很多人就结束对话,又重新走向独白的生活。独白的内容,对于男人女人,可能都不再要求勉强对话了,大可以继续独白下去,直到找到完全可以对话的人。

  阿染的言辞中透着一种无以名之的孤独。在公园的长椅上,我们后来枯坐了很久,不知该再说些什么。夕阳一点点地沉下去,接上了远方的楼群。

  某外语大学西语系副教授林红近来也很是苦闷。她和欧洲的帅小伙戴维的爱情发生陡转,而且几乎是毫无缘由。以前他追她,每天发给她热烈的短信息,她只是含蓄而不失亲密地回复,这样的日子维系了很久,林红心里一直是温暖而惬意的。直到有一天这一切突然逆转了,他依然在联络她,但从语气到态势都呈现了一种全线撤退的面貌。这让林红猝不及防,大为受伤。

  在这之后的很多天里,林红失掉了其从容不迫的气度,无可救药地掉入对戴维的狂乱猜想中,她给他发消息,他依然是漫不经心,可回可不回。林红终于清醒过来,意识到应该当断则断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那个小混蛋每每在决断的时候却总会又做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流露出一种暧昧不明的留恋。一向矜持的林红这回有点魔障了:她自己无法掌握局势,又无法决绝地离开。

  回想这一次的爱情,林红其实不是很认真的。虽然她从一开始就不想带上太多游戏的色彩,面对戴维曾经热烈的情话,她一开始淡然处之,可是感情真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假的最后慢慢也就变成了真的,欲望的火焰愈烧愈炽。更要命的是,这火焰还只有挑起的人才能扑灭。

  这的确让人沮丧。林红在心里喃喃地反复说:不要先挑逗我,再冷落我。至少也该说明理由,而不要把我抛入无端的猜疑与等待之中。这样的处境太令人难堪了。戴维可以对她说,他们之间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或者他爱上别的女人,或者他发现自己其实不爱她,如是等等,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理由,让她看得见摸得着,她都可以表示理解、承受,然后友好地离开。最痛苦的事情便是处于一种蒙昧状态之中,而整个事情的进程完全由对方来操纵。

  事情过去几周后,林红开始冷静的回味这件事。在一段爱情明确之前,演练的是一个人的魅力与勇气,如果说几乎每个人都有勾引家的天性,只是有意和无意以及程度不同的区别罢了,赢得他人好感,征服他人心灵,这就好像一个人想多活几年这种心理一样的自然和正常。丹麦哲学家克尔凯廓尔曾说过,这样的或美或不美的爱情勾引家会在一次次的邂逅中丧失爱的激情。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曾经说过,爱情中谁居于下风,就看谁更爱谁。也许同理可证,谁更不在乎谁,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样说多少有些荒谬有些悲哀甚至无聊,可是这样的现代爱情战争几乎总是以这样的模式上演。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这样一种暧昧不明、你进我退的战争?

  克尔凯廓尔所认为的爱情分为3个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一般而言,没有结果的爱情会最大限度地斩断在审美阶段,伦理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宗教更是令现代人觉得遥远陌生得不知为何物。这一点使得现代的爱情变得软弱无力。

  所以,人们是越来越累了。如今出现的大规模的剩男剩女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存双重挤压下人们的婚恋状态发生异化的表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他们始终处于适应变化的状态,而适应本身就会带来许多压力。人们最喜欢的状态就是在自己习惯、熟悉的状态下停留,然而许多人却只有不停地要去适应、再适应,这样的环境已经很累了,更不要说还有其他外界强加的压力。

  前两天,某公司销售部经理郑小姐在一个社交场合遇见一位男士。他竟然直截了当地对她说:“我们年纪也都大了,我觉得我俩挺合适的,不如就省掉恋爱这一关,直接结婚吧!”郑小姐说,放在几年前,听到这句话,“我一定毫不犹豫端起酒杯就往他头上泼。可是现在听到,居然有那么一点怦然心动。”

八、对面的男人有火星口音(3)

  郑小姐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大多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成日忙得不可开交。最要紧的是,我早就习惯了这种不可开交的生活。我愿意结婚,也不过是想晚上回到家,不再面对冰冷的黑洞洞的屋子。谁耐烦再认认真真谈恋爱,为对方费心思、伤身体?

  说到这里,郑小姐神情里有几分黯然。“这些年我的心思,差不多已尽数花到了老板身上。为他工作,跟谈恋爱也差不多。你要猜他的想法,努力为他付出。如果你花的心思换来他一个微笑,你立即幸福得如饮醇酒;可要是你费尽脑筋,还讨不了他的好,那种挫败感,十足就是‘失恋’。和老板“谈恋爱”,已经耗尽了我的大半力气。恋爱中那些甜蜜、失落、酸楚,在办公室里已经尝够了,谁还有兴趣下了班继续品尝?”

  我们听得懂郑小姐的无奈。生存的压力将我们按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动弹不得,这确实不是少数人面临的现实。找不到合适的,圈子太小,接触不到其他男性和女性,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谈恋爱,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郑小姐平时下班都是晚上八九点,有时还要从机场往回赶。双休日还要加班,你说还谈什么恋爱啊!当你醒着的时光几乎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时,我们大多数人对爱情的盼望肯定就是失望,这就像在等一艘永不到来的小船。

  从个人经历上来讲,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很多人都处于多年求学阶段,而学习的特点就是把时间填满。工作后,由于职场的压力,又需要马不停蹄地培训、加班、充电,很多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扩大生活面。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与异性自然相识,可从现实角度上来讲,这种机会实在太少了。

  不知道去哪里找,也不知道怎么找。也许情感不同于工作,对于工作,你只要去某个网站,在检索条件里输入行业,职业,职位,工作经验,期望薪水,就可以和MATCH的公司联系,HR会清楚地通知你面试,双方符合或者不符合,都是一清二楚的事情。而感情就不同了,当你在一些交友网站把对人的要求当作搜索条件时,很多事情可能就变味了。所以很多交友网站注册的人数激增,但是真正参加活动的人数却很少。尤其当这种比较私密的事情成为他人的盈利增长点时,就有很多人开始怀疑感情和金钱之间是不是真的有换算公式。

  曾经征过婚的丁萍也向我们倾诉了她的苦闷:平常的工作当中,我们几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人家只知道我这个人,并不了解我的生活。出门是轿车,下车就是助理什么的前呼后拥,业务应酬就是上餐厅吃饭,根本没什么机会遇到好男人。也有过几次相亲的经历,但最后也都不了了之了。

  说到“相亲”,我们已经有专门的一章论述。这种认识异性的传统形式依然在新一代的青年中流传。大凡到了一定年纪,却没有固定男女朋友的人,多少都有过几次相亲的经历,而且相亲的次数往往与年龄成正比。上海市场研究公司针对北京单身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81%的单身白领曾通过朋友或同事的介绍进行相亲,47%曾与父母推荐的异性见面,10%参加过征婚活动。调查同时显示:选择面太窄和工作太忙是制约他们婚配的重要因素。

  很多受访者认为,单身白领择偶难的生活环境原因是“生活的交际圈过小,生活环境过于单一”。而“工作单位男女比例失调”的提及率也很高。一家交友网的资料显示,他们的15万会员全部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金领人士,平均年龄27.7岁,男性会员占71%。针对高级白领的择偶服务,一些服务的基本费用高达2000到5000元人民币。一旦介绍成功,客户还将再支付2万到5万元人民币。“e友网”的总裁认为,中国白领们的生活“非常缺少文化,这种文化是指文化氛围。很多白领下班以后交友的范围很小、也很窄,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更需要爱情的抚慰。所以为他们进行择偶代理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市场大蛋糕”,是一个送人“幸福”,又大有“钱”途的行业。

  但是显然丁萍从中一无所获。“我原先也去相亲,每次都失望而归,后来再也不愿意去了,省得一直失望。”

  一次次的失败经历让丁萍心灰意冷。“我觉得我也不差,甚至是还不错的,为什么这么失败,到现在也没有嫁出去。我的侄女都已经上学读书了,我连男朋友还没有找到,我妈非常着急,每次碰到熟人都托人帮忙介绍,可是也没什么合适的。我觉得老天好像忘了来替我安排,把我给忘了。我有个做公务员的同学,她单位里有很多热心的阿姨帮她介绍,居然成功了,国庆节都要结婚了,我身边现在已没有那么多乐于介绍的人,大家都各忙各的,没人来管你的私事或者说是闲事。”

  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以丁萍的所在公司而论,在看上去风风光光的背后,其实她们与外界有实质性的接触机会并不多,在最长的工作时间里,每天就那么几个人,环境单调而又闭塞,就连部门里的性别比例也是严重失调的。

  丁萍说,在那漫长的寂寞里,她有时会陷入暇想,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我期望偶遇,哪怕在电梯里遇上,不过这种小说般的情节很少会发生在真实生活里,尤其是当大家习惯了理所当然的矜持、冷漠和高傲之后,谁又会贸然打破这层坚冰呢?”

八、对面的男人有火星口音(4)

  的确,我们很少有互相深入交往的机会,也没有西方社会的丰富社交生活,普遍还是保持中国式的含蓄,看似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夜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丰富多彩,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年青人的真实写照。“为什么年轻人的生活会这样?总不是充满阳光和生机的,我很多朋友劝我节假日多出去逛逛,待在家里是没有机会碰到白马王子的,可是难道我整天在外面就可以碰到谁吗?中国人又没有随便搭讪的习惯。”

  研究当代婚恋状况的学者提出,职场合作方式也有碍恋爱交往。同时,交往能力与交往方式也是白领交友的一大障碍。学校教育一般不重视孩子的EQ、社交能力、与异性交往方式等等方面,很多人不太会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异性。工作后,虽然培养了社交能力,但多与同事、与老板、与客户的交往。实际上,在职场上培养的思维、判断、说话方式极其不适合恋爱和婚姻。

  可以说,现代的人际交往是功利的。人们总是从利益的出发点去考虑,目的性非常强。你可能讨厌客户,但为了业绩,不得不放下架子;你可能反感上司,但为了提升,不得不强装笑脸;你可能对同事敬而远之,但为了工作,必须继续合作。而良好的婚恋状态应该是出于坦诚和忠于自己的内心。在工作中,我们带着面具打交道,而恋爱婚姻则是和面具后面的人打交道。很多人都抱怨,现在谈恋爱感觉特别冷,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戴面具。可是,如果两个人都戴着面具谈恋爱,能不冷吗?

  现在重心都在向工作倾斜,生活和工作泾渭分明,没有人关心工作以外的你。也许职业化趋势蔓延到方方面面,人与人的交往也在冷漠中透着职业化。我们学会对人礼貌地微笑;学会对熟人甚至家人说“谢谢”;学会心平气和地论述事实;学会冷静地对事不对人。我们把所有的界线分得清清楚楚,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这之间没有交集。这种现代性的冷漠更加剧了沟通的困难。

  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步衰弱,我们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了一样不知何去何从。我们不再同我们的父辈一样生活,一切正用我们对现代文明的理解阐释着,改变着。

  我们的节假日不是加班,就是户外活动,再者就是在网络上消磨时光,而不是像上辈们乐于探亲访友。我们可以和驴友、网友一起背起行囊走天下,却不如上辈们有着割舍不下的血亲概念。人们之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相互之间留心不打探隐私。大家都频繁地跳槽,不再在一个地方一待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归属感,对公司也好,对同事也好,没有多余的情感因素。

  屏风越来越低,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心墙却越筑越高。办公室里大家同样是泾渭分明,职责清楚。所有的称呼一夜之间都成了一个个英文名字,没有年龄、性别、级别、国籍,似乎一切和工作无关的感情色彩都被抹去,剩下的只是西方文明所代表的平等和客观,开放式的办公室替代了大大小小的办公室。

  我们在工作时间是漠视性别的存在的,工作需要中性化,女性不再柔弱,男性不再刚强。大家用同样的专业术语交流,按相同的方式工作可以完全不带感情。我们对近在咫尺的人只是礼貌地保持距离,对素昧平生的人却可以无话不谈,毫不隐讳。

  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有无奈。

  在采访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资深保险代理人胡小姐,她向我们倾诉了自己的苦恼:

  “我身边一直不缺男朋友,但是我觉得还是独身的方式适合我。我早已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从大学毕业至今,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再不会像一个黄毛丫头一样相信什么爱情。这个浮华的时代使每个人都变得功利,连灵魂都可以交易,更甭说爱情、婚姻。有时望着对面笑得灿烂的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他是对我笑呢,还是对我另有所图。我已不太能相信异性的真情了。因为有时我连自己的感情都不确定,所以选择独身有时也是一种无奈。”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错位造成了了两性之间永恒的斗争,也就留下了莫名的孤独。女人长得端正,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条件不坏,心地纯良,但是就是嫁不出去。男人风流倜傥,工作体面收入高,就是不想娶。有一种没有分量的感受,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它不是一种突发的意外,不是一种可以解决可以突破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存在,无处不在,无法面对。它有时候叫命运,或者叫性格,或者就是宿命。

  是时候思考一下了,是不是我们有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出类拔萃,却没有能力获得情感?我们是缺乏情感,还是缺乏沟通渠道,还是缺乏其他的什么东西?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是否该有一个更合情合理的方式,来赢得我们自己的未来?

九、不结婚你将会后悔(1)

  结婚你同样也会后悔

  ——婚姻是令人几近昏厥的两难吗

  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与其怕来怕去,不如一起喝完晚茶,各自回家

  五月的北京,还是夜凉如水。在三里屯,有时会看到樟树这种南方树木细密的叶子。这是一个缺雨的年份。不过如果这个时候有雨,异乡的人坐在这里,也会陡然增加乡愁。

  我坐在一个酒吧里,等来了如约而至的赵小姐。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关于婚姻、自由和寂寞等话题。赵小姐显然是一个对婚姻没有信心的人。她说,你敢担保你家的电脑质量好,性能稳定,杀毒功能特别强,上网速度特别快,但是,你敢担保你的婚姻可以一劳永逸,永不出问题,这辈子白头到老?

  她举了一个例子,那天她在住宅小区的电梯里遇到两个小朋友,年纪小一点的对年纪大一点的说:“我爸我妈离婚了。”年纪大一点的说:“那有什么呢,我爸我妈早离婚了,我现在有新妈妈了,他们现在老吵架,天知道什么时候又要离婚。”口气老气横秋。林小姐叙述完,补充说:“听得人心惊肉跳,简直不敢动念头结婚和要孩子。”

  单身女子做到这地步,可就有点惊弓之鸟的味道了。但我还是适度地表示了理解。说到底她们还是害怕伤害,因为谁都没有那么多青春的本钱随意浪费。赵小姐说的虽然是自己的心情,但却是道出了很多单身女子的心态。剩女们能守住单人房,那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感情更是这世界上最微妙的东西,谁也不敢保证谁对谁的感情就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生活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是最好的单身理由。

  赵小姐的观念在剩男剩女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们这一部分人心目中,婚姻至少等同于下面的某个概念:自由的终结、个性磨灭的中庸、走投无路、坟墓、不能承受其重的寂寞……

  说起来也不仅是他们,很多现代人对婚姻的恐惧都越来越强烈。有人长期同居,甚至是孩子都要出生了才匆忙选择结婚。他们不是对婚姻不重视、不真诚,而是对面临的生存枷锁和对需要承担责任的恐惧,也可能是对分离的惧怕,对从头再来、用已知换未知的恐惧。这种心理危机在生活节奏越快、水平越高的社会越明显。

  越来越多的女性困惑于要不要嫁人的问题,就象哈姆雷特一样:生存还是死亡?嫁出去,也许总感觉理想的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后一旦遇到真正的怦然心动的人,再悔之晚矣;而不嫁的女人,总是为婚姻市场上流行一句话而心惊肉跳:二十岁之前是个宝,三十岁之前是根草,三十岁之后就没人要了。亦舒的小说中写过:女人年纪越大,仿佛是套牢的股票,是愈来愈贬值的。

  不过据我们的调查,就婚姻恐惧症而言,剩男应该多于剩女。他们的具体“症状”表现为:论及婚姻便环顾左右而言他;结婚事宜找各种理由拖;临近婚期情绪烦躁;纠集狐朋狗友狂欢,好像明天不过了;神情忧郁,经常唉声叹气;突然失踪等等。病因则是小到担心从此再也不能不洗澡就上床睡觉,大到想想自己不久就要成为“孩子他爹”。就自己这个瘦削的肩膀,难道能扛住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而且是一辈子?

  男人的压力委实不轻。过去女人没工作,男人辛苦在外面,回家可以吆五喝六地威风一番。现在女人有工作,且个个争强好胜,而男人在外头要混出人样则要来得更辛苦了。回家做家务教育孩子还得再辛苦。男人们纷纷表示:“如今女人结婚就是投资男人的潜力,且一个比一个要求高,男人压力太大了。”

  怕结婚的剩男多,患有恐婚症的剩女也不在少数。婚姻对女人来说,一旦进入就更不容易反悔。不少剩女不愿结婚,是害怕那些婚姻带来的繁重家务活、生养孩子的义务、照顾丈夫和老人的责任,有的则是怕结婚后感情不能长久,给自己带来伤害,有的对自身或对方不够完美过分担忧,有的害怕感情还不成熟时结婚以后会不幸福。总之,剩女对婚姻缺乏信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都声称自己有“婚姻恐惧症”。

  在银行工作的雅丽认为,女人结婚是为有一种保障,这种保障无非是经济和孩子。但是现代女性在经济上已经完全能够独立,而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已被现在的年轻人所否定,婚姻的目的还剩下什么呢?既然这样,独身岂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特别是像我这种性格绝对两极化(极度安静、极度疯狂)的人。让我去相信与一个人厮守一生也是件很累的事。与其将来离婚给彼此的心灵和生活带来创伤,还不如现在就进行自我保护,做自己想做的事,交自己想交的朋友,不必去迎合别人的生活方式。活着本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必还去追求一种虚伪的生活方式呢?”

九、不结婚你将会后悔(2)

  雅丽在交谈中也流露出了她对生活的隐忧。“前一阵子,有一个朋友离婚,仿佛一夜醒来,她丈夫就告诉她:咱们散伙吧。而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没有可以捧一辈子的饭碗,也没有可以再指望白头到老的感情吧?是哪本书上看到的几句话:白头到老的意思是,认识了三天,相爱了三个月,吵了三年架,忍了三十年。不想忍的呢?只好离婚了。这是一个不想忍的年头,也有条件可以不忍的年头。无论工作还是其他,大家都是跳来跳去,有什么啊,不就是换工作吗?不就是换个人陪着吗?”

  在北京某中央机关里工作的公务员胡小姐也是这样一种情况。“人家总是问我‘为什么不结婚’,其实我每天都在盘算着结婚的事。并不是不想结婚,只是对婚姻中的一个大问题:婚外情,还没有想好对策,所以不太敢结婚。”

  我问胡小姐,如果只是这样的理由,会不会是有些因噎废食,或者显得有些过于脆弱呢?胡小姐对此有自己的想法。她说婚外情和婚外恋是有区别的:情只是感情上的越轨,恋一般是已成事实;可是有几段情不发展为恋呢?现在因为婚外恋造成感情纠葛的影视剧、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周围的一些优秀男人,除了老婆之外,不都各怀鬼胎,心里装着一个或几个红颜知己吗?我本是个普通的女人,没有七仙女的美貌,也没有女强人的雄才大略,一旦结婚,也难保丈夫不搞婚外情。自己的丈夫若是有了红颜知己,我是义无反顾地离开,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抑或忍一忍就算?对此,我真是没有想好。”

  想一想她说得确实也有道理。结婚牵扯的人情世故太多,离婚就像打碎一个旧世界重建一个新世界,绝对不会像跟一个男朋友分手那么简单。跟男朋友吵了架很自然就会去找另一个男性好友诉苦。但如果结婚后这样做,岂不又成了婚外情了吗?“如果是这样,我自己也不敢打保票,这段情会不会发展成恋。对于婚外情,我真的不知该如何对付。我不仅仅是对男人没信心,对自己也信心不大。哎,结婚的事,还是先搁一搁吧。”

  对于婚姻充满恐惧和戒备之心的人可真不在少数。北京一家时尚类杂志的编辑吴小姐也是如此。她认为在中国人的婚姻中,凑合着过的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这个或者那个的原因勉强维持着家庭,其实这样根本得不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为出嫁而出嫁这种傻事我是绝对不会做的,一个人再寂寞、再孤独,也不至于就把一生的幸福赌进去。”

  吴小姐提到说,她曾有个很谈得来的女同学,孤身一人分到广州,所以很渴望家的温暖。结果领导牵线、同事撮合,就和有业务关系的另一单位里的某个人结婚了。结婚三年,始终不咸不淡,后来她终于受不住,离了婚。吴小姐去广州看她,发现那么爱笑的一个人竟然变得沉默寡言。吴小姐心中充满了感伤:这种半死不活的婚姻真是杀人不见血。所以,每当寂寞的时候,吴小姐就这样告诫自己:千万不能为逃避眼前的孤单就急急忙忙把自己打发出去,经过持久的等待收获的果子是最甜的。

  这位吴小姐看来心境和外表都保养与呵护的不错,爱说爱笑,粗一看甚至还会误以为只有20出头。其实她今年已经有28岁了。“大学时我们算命,算到我的时候说是24岁结婚,25岁生个可爱的小宝宝。那个时候我有个被所有人看好的男朋友,同校不同系,常常到我们宿舍楼底下来吹笛子给我听,我们被同学们一致认为是最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但是今年我已经到28岁了,别说可爱的宝宝了,我们那被看好的一对儿早就分了手。男友因为环境的改变、人生观念和立场的不同,几年前和我分道扬镳。

  “我那帮死党朋友比我还着急,恨不得立刻把我推销出去,每次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都被他们盘问:‘什么时候吃你的喜酒啊?’我都打哈哈地说:‘下一个吧,下一个就是我了。’孤单也有孤单的好处,可以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琢磨许多东西。现在的我比刚毕业那阵儿有点冒傻气的我要成熟、理性,也独立得多。孤身一人,我不颓废,我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现实人生,把单身的生活过得既优雅又洒脱。相比之下,我有时冷眼旁观,有一些人的婚姻生活太让人窒息了。好一些的婚姻即使风平浪静,也很是乏味。一旦女人结了婚,她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孩子的教育,就是先生的事业。好像婚姻是一座藩篱,走进去,就会让女人变成一个失去自我的行星。她们的生活轨迹只能围绕着先生和孩子转,周而复始,我很庆幸自己现在的选择。”

  吴小姐说,自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这样的问题:没有婚姻对我们这样的上班族到底是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成功的女人因为有骄人的事业,可以不靠婚姻。但我们的事业最多不过是一份谋生的手段,它并不能带给我们一种成就感。而事业上的平凡,总会让女人希望在其他方面找寻一种自身的存在价值。

  “有时候我也会想,现在有朋友和我共度休闲时光,有恋爱可以点缀我年轻的生活;几年后当朋友们一个个走进了各自的小巢,当自己也不再有青春的微笑时,也许我会觉得别人能谈论先生、小孩,也是一种真实的幸福。而那时的我,也许会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一直置身于婚姻的藩篱之外。”

  但那毕竟是几年之后的事。现在的吴小姐,还在尽情享受婚姻之外的这份自由与轻松。她说,当看到走进婚姻的朋友一个个为家庭琐事奔波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声音跳出来提醒她:不要走进去,婚姻对你也许是一个真正的误区。

九、不结婚你将会后悔(3)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任职的晓寒和一位广告公司美编涂小姐。晓寒说:潜意识里我可能是一个现实版的“落跑新娘”,每次到了谈婚论嫁的节骨眼上我就想逃跑,这大部分是因为我越跟这个男人交往,心里就越没底,就越没有安全感。那一次我们俩婚纱照都已经拍了,摆酒席的场地也定好了,但我还是决定不嫁他,毅然决然地跟他说分手。我没有办法忍受与一个价值观跟我相去十万八千里的男人共同生活。我自己赚钱自己花,生活过得很潇洒,自己辛苦赚的钱,当然要对自己好一点,可他不但讽刺我花钱大手大脚,还反过来花我的钱,我怎么能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

  而涂小姐对婚姻的戒惧则显得更为深重。她很善于表达,两只白晳优美的小手显露出了她敏感多思的心性。

  “有一次和一群女生男生在一起吃饭。说到结婚好还是单身好的问题,一个画油画的女孩睁着她天真无邪的大眼睛问我,你单身是因为你排斥婚姻吗?我想了想说,事情不是这样。我不仅不排斥,还很渴望婚姻。但我单身,恐怕是我对人普遍有不信任感。她们于是纷纷说我有些过度敏感。后来我继续想这个问题,大概这是岁月留给我的伤害。岁月不仅吸走了我肌肤下的很多水分,还把我灵魂里的很多勇气给吸走了。”

  涂小姐经常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她说,“我在心里祷告了很多年,祈求上帝赐给我一个同行者。但是,如果身边真的多了一个具体的人,我也许会更担心自己的安全。因为,一个人走路,害怕的也许是若有若无的鬼。我还能一个人放声高唱,给自己壮胆。但如果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个真实的人,我的第一反应,是以最快的速度逃。因为,与其说是对人已经有了普遍的不信任感,不如说,是对人性的弱点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早就有一位先知说过,最亲密的人也许是你最凶残的敌人。”

  像涂小姐这样的想法也许不能认为是很极端的例子。结婚作为一件重大的生活事件,角色的转换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使一些人逃避、恐惧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一点上,男女因其生理因素所担心的内容也有差别。女性的担心更多来自精神层面,如担心婚后的家庭生活,包括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协调,不会做家务等;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婚姻已不是生活的唯一。男性对婚姻的焦虑则更多来自对承担家庭重担能力的怀疑,主要考虑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其实是“放大”了生活的压力,同时男性更渴望自由,怕生活束缚了自己。说到底是对自己、对对方没有信心。

  婚姻有时候会让两个人像互相取暖的刺猬,需要的时候是无限地趋进,不需要时无限趋远。每个个体都想更多保持个人空间上的充分自由,更希望保持远近的程度和接触的频率自己能够控制,多近好、多远好,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但当这种温暖在婚姻之外能够满足的时候,为什么还需要婚姻呢?

  小周和男友已经谈了七年恋爱,但是却没有想结婚的念头。她说:“婚姻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难迈出的门槛。身为女人,我最重视的是爱情,如果因为结婚而失去爱,我宁愿不要妻子的名份。”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周越来越怀疑婚姻的实质。原来经常和她一起出去旅行、一起参加各种聚会的朋友,一旦穿起嫁衣,就很少再有机会出现在那种“对酒当歌”的聚会上了。本来约好的自助旅行,更是成了婚前的一点遗憾。“这就是我眼中的婚姻。对于藩篱之外的我来说,也许无法体味婚姻的诸多乐趣。但雾里看花,已经让我对它的平淡望而却步了。”

  一位情感专家指出,婚姻对男女意义的不同,决定男女单身坚定性的强弱差异。婚姻对于女性的好处可能大于男性,婚姻能够提供保障、温暖,女性更需要。而且男性多配偶倾向比女性更强烈,婚姻对此有限制,男性在婚姻中要压抑这种需求。

  但是就每一个个体的情况而言,有没有婚姻都是各有利弊的。不婚有很多负面问题,但是不和谐的婚姻也会给双方,特别是女性的精神带来很大痛苦,拥有这样的婚姻还不如单身。不过总的说来,婚姻会给人带来稳定感、安全感。没有婚姻关系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双方的责任没有法律保证,尤其会给女性带来不安全感。作为一个社会人,她的心理要有正常的发展,和谐、稳定的婚姻也是很重要的。有研究证明有婚姻的人对事业的成功度、满意度都比较高,而生活乐趣的枯竭感、工作的压力感会比较轻。并且女性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母性,婚姻能名正言顺地满足她对母性的渴望,同时也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社会学家认为,剩男剩女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真心喜欢不婚状态,只是她们对婚姻过于苛求,对步入“围城”感到彷徨、恐惧。当然对于这种心态,不应当简单地指责他们不敢直面现实、不愿承担社会与家庭责任。社会对他们的选择应该理解、宽容。有学者指出,增进对他人和对社会的信任是打开关系壁垒的前提。

九、不结婚你将会后悔(4)

  “很多人之所以一直保持单身,就是因为对感情失去基本的信任。”社会学者尹璞谈到,那些曾经遭受感情创伤的人容易丧失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成长经历中的阴影也会造成对婚姻的恐惧。另外,不以婚姻为目的的关系越来越多也导致人们对婚姻失去信心。

  尹璞举例说,曾有一对前来咨询的夫妻,在事业方面都可以称为精英,婚姻关系也不错,双方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却都在用很大的精力监视对方。“这种完全不信任对方的行为,必然会带来危机。男性和女性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被信任和被爱的基础上的。”

  也许,我们应当这样解读“信任”对男人和女人的影响:当男人被信任的时候,他会振奋起来,因为他觉得被需要;当女人感受到被信任的时候,女人也会精神抖擞;培养男人的自信、自尊,不在于给他讲大道理,妄图改造他,而在于让他觉得自己“有用”。当他感到自己“有用”时,他的心灵是开放的,态度是积极的。女人在付出太多之后,如果感觉不到被人信任和珍惜,则会觉得很辛苦。而当她感觉到被爱和被呵护,她甚至可以无条件地牺牲自己。所以,既然我们需要,那请多给对方一点信任和被爱的感觉,让自己的情感天空更开放。

  华师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宋小霞也对剩男剩女的“恐婚症”进行过一些探讨,她认为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就其社会心理层面来说,现代社会生活千变万化,诱惑很多,婚姻生活也复杂,婚外恋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也使一些剩男剩女们对婚姻踯躅不前,这与人们梦想中的浪漫完美的爱情,幸福专一的婚姻产生了巨大落差,焦虑恐惧也就不可避免了

  选择不结婚是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无可厚非,但婚姻是完满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章。这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生活是现实的,但并非就没有浪漫。就像人们说“最浪漫的事就是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只有在婚姻生活中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会使自我不断成长,心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格不断完善。

  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好像是第二次投胎,确实需要谨慎对待。但是因噎废食的想法并不可取,只会逃避的女性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正确经营婚后生活,勇敢地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配偶一起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同时,剩女们也要相信,每个人投入婚姻后的感受都会不同,别人所说的不幸婚姻不一定就会发生在你身上。没赌怎么知道一定会输呢?要是真输了就“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至少你会变得坚强和成熟。

十、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1)

  ——虽“剩”不打折

  她们的生活就像《欲望都市》里的那一群单身女性,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她们美丽着间或憔悴着,张扬着偶尔失落着。唯一不肯的,是妥协。万一上一秒嫁给“委曲求全”,转瞬就碰见了“真命天子”,又该怎么办

  在深秋的某一天黄昏,空气里有种凄美的温暖,窗外的树叶由绿转黄,路上堆满了落叶,踩上去会有清脆的响动。浅予和我一起回到她的住所,她脸上那种从容的幸福感在一瞬间突然打动了我。

  “每次从家到公司的路上,我都会被四季轮换的景色所感动。每次我都庆幸:这么多年了,我对生活还有感觉,生活还能这么从容。你说我自恋也好,自私也好,反正我又没损害谁的利益,对外人的议论,我根本不屑一顾。”浅予和我在单元门口稍作停留,看着几个穿得五彩斑斓的小孩从身边嬉笑着跑过。

  浅予今年31岁,从事服装设计工作。单身。她说:“年少时从未想过当身边的好友都嫁人时我却还独自一人。29岁的最后一天,我彻底放开几年来一直绷紧的心,突然明了30岁的我其实也可以过得丰富多彩。当然,今年我和我的家人的梦想还是希望我能碰到有缘人,希望他有爱心能爱我的宠物猫狗,希望他与我一样性格开朗喜欢旅游,希望他像我一样热衷于公益事业为社会奉献爱心。”

  在我的采访笔记中,我后来发现自己问了浅予一个很程式化的问题:经历了很多以后,你还相信爱情吗?

  浅予笑了,她说:我想没有一个女子是抱定了单身的。多少年以后,如果我60岁了,我遇上一个我喜欢的男子,这个男子也喜欢我,我也会立即穿婚纱结婚的。所有的女人,结婚是她的最高理想,如果我遇不上合适的,那我就不一定结婚了。因为一个人生活同样很精采,而且不会让自己受到太多的伤害和负累。

  的确,“剩女”们大多都并非是信奉“不谈爱情”的人,或者是非婚主义者。只是人生,确实有太多意外。浅予说,这些年我明白了一点,把握你可以把握的,而对你无法把握的,不强求、不忧心如焚。人生只有一件事,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那就是:按照自己心灵真实的渴求,一直走到底吧。

  接下来我又问了一个似乎不太友善的问题:如果一个女性,有家庭有丈夫,一般来说,她的那种幸福的状态可能就来得比较随意比较自然。不过,如果一个剩女要做出一个比有老公还快乐的样子,她自己的心里会不会很踏实呢?

  这个问题让浅予想了一会,最后她说,从外人的角度来说,是会有这样的想像。所以很多女人认为,一般的贤妻良母是牺牲自己的,一般事业很成功的女人是牺牲家庭的。像有些既不愿意牺牲自己也不愿意牺牲家庭,就只好做一个剩女。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在生活里,大家如果能更多地给予一些理解、一些尊重的话,应该是这个社会显得更有爱心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在某种程度显得更进步的标志。

  不过无论外人怎么看,暂与婚姻无缘的“剩女”们,尽管生活中有烦恼有悲伤,但是与众不同的自信和幸福,她们也不缺少。尽管“剩女”的“剩”字,已经隐含了一种逻辑:在婚姻市场上有点过气,面临身价和择偶标准的打折。剩女们自己不认同这一点,这就导致她们与外界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冲突和关系紧张。

  前一段时间,《实话实说》曾搞过一个关于“精品女人”的讨论,所谓“精品女人”,就是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大、强调生活质量并且也有能力负担这样的生活的单身女人。参与讨论的男人们的观念竟是出奇的一致:这样的女人我们可不敢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参加讨论的女人竟然硬梆梆地把话顶了回来:像你们这样的男人我们更不敢要。双方都算“实话实说”,但是这样的实话,表明双方不太可能取得什么共识。对话?旗鼓相当的人才可以对话,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游戏才好玩才精彩。我理解那些女人的想法,她们经受了比一般女人更大的压力,反而被刺激出了更大的勇气:为什么要降格以求?不是低下头来,就会如愿;假如注定不会如愿,为什么不高昂了头?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女性群体:她们化着精致的靓妆,看《瑞丽》、《时尚》,追随杂志引导的潮流节拍享受生活;她们高学历、高薪水,出入高尚写字楼和智能化的住宅小区;她们注重品位,讲究情调,需要一种思想的火花点缀生活。她们没有难处的婆媳关系之烦,没有洗手做羹汤之累,没有等待的苦,相思的痛,却有更多的时间设计自己,完善自己,她们思维活跃,业务精尖,也是理想爱情的执著信徒。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潇洒与快乐?既然剩下了,就好好安排自己“剩下”的时间吧。

  浅予也说,其实单身也有单身的种种好处。比如,独享你的单人房是很爽的事情。爱干嘛就干嘛,有的是时间;随心所欲地调度你钱包,不用在乎任何人的脸色;不会因为生养孩子被迫中断职场生涯——除非你自己想跳槽。并且你还可以有计划地跳槽,因为你的单身,在很多机构被录用的概率更大。不想做饭时,可以不做。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想一个人呆着时,门一关,电话手机一闭,谁也不能打扰你。想找朋友聊天时,不必在乎老公的心情。不喜欢的男友,随时可以辞退他而不必大动干戈地挥舞法律条文。只要你愿意,你爱谁就是谁。你可以一辈子沉浸在恋爱的感觉里。每次失恋就高兴,因为你又将有新的恋爱了……

十、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2)

  的确,她们的自足,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经济上,他们堪称富足;精神上,他们崇尚自由的生活;文化上,他们有自己满足的领域。他们多数的人有稳定的性伙伴,所以食色无忧。他们懂得生活和享受,有更少的家庭压力(父母逼着结婚的力度减弱)和社会压力(对独身者的接受和理解),可以承受并日见减少的道德压力(尤其在更开放的性事上)……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希望从婚姻中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所得小于所失。处于得失平衡点以下,难怪剩男剩女们在婚姻的大门前要望而却步了。

  如此这般,难怪浅予的一个好友笑谈,说其实想做个“剩女”也并不那么容易,你要够气质,够样貌,还得经济独立甚至优越。那个好友还说,如果一个女人真的因为某种原因成了“剩女”,即使感情上有些失落,但虚荣心上也可以得到一点小小的满足吧。虽说你的感情被剩下了,可是你有大把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像我们这等平庸普通的女人倒是没有被剩下,而是一个个乖乖地被某个男人用点雕虫小技“骗”进了婚姻殿堂,勤劳勤俭的为人妻为人母,终日不得闲。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剩女”们虽然对目前的状态在心底还有隐忧,但是大多表示会一边享受这一特殊时期,一边期待结束“剩女”时代,因为剩与不剩都必须快乐。快乐地去结婚,或快乐地维持单身。当然,她们中也有不少人给自己定了底线,到某一个年龄一定要把结婚难题解决掉,但是她们已经开始放松心情,其实一个人过也没什么不好,甚至一个人时要更精彩。她们会一直憧憬爱情,并相信自己的感觉。

  张璐是某知名媒体广告部经理,她对我们说,她现在的生活就是自己最想过的生活,起码是现在最想过的——有一点钱,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无牵无挂,无拘无束,有大把的自由和时间可以随意挥霍,年龄也是最好的年龄,25岁,打扮起来既不显老气也不显幼稚,自己也不是没有想法和才智的人。这种感觉好极了。当然也会去谈恋爱,但不会考虑结婚。

  “也正因为如此,我也不会进一步考虑什么打折和降价之内的问题,更不能让它成为我急于结婚的理由。你说结婚的理由是什么?为了一张永久的饭票吗?我自己的收入就可以把自己养活得很好,根本没必要让别人养活;为了找一个保护人吗?我看现在有的男人比女人还心理脆弱,还容易紧张、消极、神经质;为了找个人排解生活的沉闷吗?结了婚日复一日面对那个男人,不会更闷吗?还不如一帮男朋友女朋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爽快。除非想生个小宝宝,让他有合理合法的身份,婚姻才派得上用场。但30岁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尝试做母亲的。也许我这种态度会被别人说成是游戏人生,可事实上,只是我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吧,可这又有什么错呢?那种整天柴米油盐、老公孩子的贤妻良母,难道都很幸福吗?不少男人在享受的同时还会讥笑她们单调,拥有贤妻良母的男人也有不少红杏出墙呢!”

  张璐也不认为自己是剩女,只是想晚婚。她认为晚婚现在变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实表明社会越来越文明和宽容,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是文明社会的一种标志。敢于打破一种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和真正的时尚精髓,是不谋而合的。

  张璐看来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的考虑,她能说出中国的离婚率是多少多少,还认为大多数离婚的女性,其生活状态可能更不如剩女。至少剩女一直处在一种比较独立的状态,没有中间被侵害过的历史。“我倒是倾向于认为,婚姻中女人可能付出的更多,从生理到时间,各种体力,做家务,生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也会更多一点。所以我最怕听到说,哎呀,你看你们单身的女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觉得这种说法让人很不舒服,这个世界上谁容易呢?”

  细一想还真是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人是容易的,一个人一出生,她就要面临她生存所必需的种种压力,求生,求学,求职;其次是作为一个女人必须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最后她选择了或者说进入了一种单身生活的话,作为一个单身女人承受着她那部分的压力。“所以,人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并不因为我是一个单身女子才会有压力,是作为一个人就有,作为一个女人就有。这个可能大家看问题的角度是有区别的。”

  关于剩女会不会打折的问题,答案竟是惊人的一致,剩女们压力归压力,却一个个都很有底气和抗击打能力。刘薇是某外资化妆品企业市场部副总,面对这个问题她首先承认说,这是一个应该面对的现实。“我样貌并不出众,只属于‘还可以’那种。在读本科、研究生的时候成绩很好,身边总有几个追求者。上班后和学校里的前男友断了,结果到现在都没有再找到合适的。我觉得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不是很漂亮那种,你对别人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即便是现在我在工作中依然比较优秀。”

十、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3)

  但是说到女人吸引力和年龄呈反比,刘薇则表示这是一种很世俗化的浅见,是一种简单表面的评价方式,只适用于肤浅的男人和除了年龄之外没有其它亮点的女人。女人有个性魅力、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男人。正因为这样,身边才少了许多无谓的追求者,但并不表示女人身价下跌。

  笔者接着追问: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危机感的加强,“剩女”是不是应该开始更多地考虑“下嫁”?刘薇想了想说:“有这个情况。以前我的一个同学,对低于自己学历的男生根本不考虑拍拖,当时有个已经工作了的男人对她很好,可惜只是本科学历。后来她和一个博士恋爱大半年又分手了。现在还没有男朋友。我们都说她的学历观念太老土,困死自己。后来她就如你说的那样下嫁了。当然,我也最反对那种一听说女人还没有男朋友就觉得她肯定要求太高的想法。这是没有经过任何实际调查的世俗偏见。我和我身边的单身女友们,没人想着要嫁给地产大亨或什么精英之类,只是想找个自己喜欢的也喜欢自己的人。当然这‘喜欢’里自觉不自觉地包含了一定的要求,但这是人人心里自然就有的,不能说我们就是高要求。反过来,如果盲目接受别人的偏见,没有自信坚持对爱情的感觉,胡乱嫁掉自己,那是本末倒置,不善待自己。”

  对于目前的独身状态,刘薇表示自己很坦然。她说,最讨厌现在单一的生存价值观,好像所有人只有结婚,一起锅碗瓢盆地过日子才算正常的人,那些单身的、不想结婚的都是同性恋什么的,都不正常。其实婚姻这事是特别因人而异的,传统婚姻的形式对有些人是适合的,是幸福的,对有些人就是不适合的,是灾难。社会单一的生存价值观,就是让整个社会的人遵循一种模式生存,“这不文明嘛。”

  做设计工作的文慧在北京建外SOHO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在朋友们的帮衬下,一个人做得有声有色。她和刘薇有着类似的观点,认为单身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跟任何生存方式一样,同时有它的好的和不够好的,就像月亮总有一个正面和负面。“我觉得,正面的东西还是比较多。我觉得,首先,一个人她是否处在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那么就是说她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了多少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单身女子的话,她的空间是比较独立的,一个人住着一套房子。时间相对来说宽松,没有必要为老公和孩子牺牲很多。她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比如学习。另外比如说金钱的调度,她挣多少钱完全可以用来她自己花。还比如她不想做饭的时候,她就可以不做饭。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另外她也不用看公婆的脸色,也不用看老公的脸色,所以我觉得,她的整个生存状态比较自由。”

  这一点看来在剩女中有着充分的共识:单身只是生命中的一种状态而已,每一种状态的感受都有其美妙之处。但独特而充满意义的体验,一定要经过细细的品味。这种悟,对于剩女们来说尤其重要。“完善自我,比寻求爱情更实惠。”剩女们似乎越来越清醒地看待生活了。她们觉得生活是一种储备过程,感情也是如此。爱情来时,热情相迎;爱情去时,笑脸相送;自由的时候就尽情自由好了。这样的生活也许不很完满,但一定可以很值得、很灿烂。

  工作是价值的具体体现,出行的路上则是境界的提升。剩女们往往要承受很多意料之外的压力,生活的态度也会由此发生变化。一些人因为没有调理好而潦倒、抑郁。但更多的人能够正视,主动去适应新生活,变得从容而力量。今年35岁的雪青就很有典型性,旅游,是她调整新生活坐标的重要方式。

  雪青是个聪明优雅对生活特别有感觉的人。经历了一些感情的创痛后,现在的雪青潇洒中还多了份力量。雪青的家境很好,从小到大,她作什么似乎都漫不经心,毫无刻意,工作生活都安排得自然得体。从前她并不喜欢旅游,更喜欢和家人到酒店就餐、到附近的江边散步,或者就和好朋友泡吧喝茶。她觉得旅游无非是为了放松、为了愉快,在家休闲已经足以实现其目的。偶尔旅游,也一定去大都市,雪青喜欢渗透在都市很多细节之中的华美。

  随着30岁的临近,这一切都变了。雪青与男友分手了,又换了工作,要面对新的生活。这时候,雪青发现她以往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也是浅浮的,而新生活的建立需要代价,也绝对不能依赖于另一个男人,只能依赖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要自己刻意地去寻找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求真正的超越。

  理论的形成是觉悟的第一步,而要真正的觉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雪青的切入点就是旅游,到远离都市,苍凉、辽阔充满原始情怀的地方去旅游,在路上梳理心绪,让自己内心的世界踏实而清晰。因为对于雪青的现状来说,粗糙和沧桑的生活比精致的细节更容易让她感受力量。雪青开辟了她的心灵之旅:西藏、赣南、湘西……都市里看不到的生活,都呈现在眼前,雪青找到了她所要的朴素、坚定、又无比真实的力量。

十、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4)

  雪青说:我以前的精神空间是别人帮助建立的,所以自己是随着生活走,活在感觉中。现在感到踏实了,即使外界没有依赖,自己的内心也已经长成一棵大树。这种心态不但避免了回望过去的无奈,还觉出了人生因丰富而有的美丽。

  与雪青类似的还有33岁的晓航。晓航是北京一家电讯公司的业务代表,在感情受挫的几年间,她意外发现了未婚的一大好处:能够享受到每年20天的带薪探亲假,再加上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她可以到处旅行。晓航的电脑台对面有一张硕大的中国地图,每去一个地方,她就在地图上插一面小红旗,很多朋友看到那插了好多小红旗的地图都羡慕得不得了,晓航自己也很骄傲。独自一人,既要供楼,还能满足自己到处游逛、蠢蠢欲动的心灵,多了不起!

  今年32岁的小朱也是圈内知名的“驴友”。几年前,由于“大龄未嫁”,亲朋好友经常关切地询问。小朱也就很自然地陷到一种自怜的情绪中,节假日更是空虚,觉得人生很失败。后来,她和网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起来,登山、远行,平凡枯燥的生活变得热闹起来。开始,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中,还会奢望有一个人相伴,渐渐地,大家和自然相融而产生的“场”,融化了她的失落。置身高山大川,小朱感到自己好渺小,人生也只是一个短暂的流程而已,既然无论怎样都要向前,为何不快乐地向前?

  为此,小朱给出行找了一个具体的“主题”——摄影。她经常参加摄影爱好者组织的专线旅游,去的地方都是旅行社找不到的。她的摄影作品也渐渐显露出对生活本真的观察和体悟。小朱目前的摄影器材都是很棒的,置办它们也使小朱充满感激地对待工作。摆弄相机时的小朱别具风姿,她说:去过一些好地方、拥有一套好设备、拍出一些好片子,爱情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另一位某杂志社的编辑红萍也是如此感受。红萍也是旅游摄影爱好者,经常和一些喜欢摄影的“驴友”去拍民俗。她说,置身都市又可以远离都市,让心情定期“流浪”,会发现很多从未有过的状态。心在纯洁的山水、淳朴的人心中过滤,你会发现自己活得越来越纯洁,越来越健康。在成长阶段,可能好多人都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因为模式化的生活常常使人麻木。只有适时地离开,心才会承载更多;眼,才会看得更远。

  当然最厉害的还要数一直独自行走在各个城市之间的刘娜。她从十八九岁就一个人出来独立生活,先是在北京读书,后来又在上海工作,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广州,暂时定居下来。工作之余她喜欢一个人背包穿梭在新疆、云南、西藏;甚至在上MBA的间隙学习琴棋书画,因为她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时候更要精彩”。至今,还是没有一个城市能够让长久地驻足停留。

  以远行的方式挥洒心情的方式已成一定规模。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单身公社,快乐生活》的报道,说的是在丽江花园,一群志趣相投的单身男女,合伙请一个保姆,一起吃晚饭,饭后以及周末还有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比如乐队排练,去郊游和爬山,“公社”有章程,还有“常委”……让单身的心灵,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写那篇报道的记者说,恨不得立即搬到丽江住,加入这样的公社去。

  可见,女性经济上的独立其实是表层上的东西,更重要的其实是心灵和思想的独立。有的女性事业上很成功,但总是在工作之外觉得孤独和寂寞。而真正的独立,还要有一种能享受孤独的心态。只有这种女性才可以很有底气的说:我不需要婚姻。

  出色的女人,会在逆境中学会升华,将自己奋力托上一个台阶。而缺少智慧的女人,只能在逆境中沉沦下去,向命运妥协,由着命运的巨手,将自己打入灰暗的生活,并且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超脱。所幸,智慧的女人越来越多。刚收到一位剩女的邮件,她说自己现在坚持健身,“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健康运动中去”。

  很多时候,我们应当提醒自己,永不要责怪命运,永不要把自己变成怨妇,如果命运打不倒你,你就是强者,并且会由此变得沉着大气、坚强美丽。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有一天明白过来就好。亡羊补牢,从来不晚,因为下一次,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

十一、剩女们水一样流淌的生活秀(1)

  没有男人,家也是温暖和美丽的

  你不能阻止忧伤之鸟飞过你的头顶

  但可以防止它们在你的头发里做窝

  那天,黎阳穿着一件中式小立领上衣。那是她先从上海买来的白色缎子,然后由熟识的老师傅手工做成。服帖而饱满的小颗包纽扣让人联想到中世纪欧洲宫廷华服的精致,而细节里流露出的含蓄的东方味道,就像她放在草编大包里细细的烟一般,淡而深刻。我们找了个最舒服的姿势把自己放进大沙发里,然后她点上一支烟,我拿出密密麻麻的采访提纲,开始面对面地聊天。

  但凡去过法国的中国女子,身上总会带着浸润过属于那个国家的优雅随意,浪漫中又不乏骨子里的内敛,当然,还有后天培养出来的一点点优越感。黎阳就是这样一位体会过法国,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又是“中西合璧结合得不太好”的女子——素面朝天,从不迷恋品牌,更多时候是自己找人做衣服。跟这样的女人聊天,就像打开了一种异样的心理空间,那种感觉和体验,趣味和情致,格调和风韵,都令人低回。

  黎阳的眼神里多的是一份从容与智慧。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智慧不是智商,不会是凭空掉下来的。总要千山万水走过了,经历过了,或者从旁人的经历里顿悟了一些什么,一些不可能在书本上学到的,也不可能旁人身体力行教你的东西。女人在这样的经历里升华了自己的境界,有能力气定神闲,波澜不惊。

  或许是对法兰西有着太过憧憬的想象,总觉得从那里回来的女子就算没能拥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也必然有一份能让人产生距离感和仰慕之心的工作,而那工作又必然和艺术有关,与金钱无关,有的只是左岸的悠闲,或是搅动小勺时咖啡杯中的灵感。

  不过聊到工作经历,黎阳的简单倒是让人惊讶。学法语出身的她毕业后去某市的法语培训中心教书,一年清闲的日子转瞬即逝,于是决定体验法国,选择了冷僻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只身来到这个充斥着香水、美食、佳酿、艺术、文化、艳遇的国度,期间教法国孩子中文,零碎组织过几次文化展、音乐会,5年的春花秋月就这样打发过来了。

  在第四年的夏季,32岁的黎阳多年的恋情无疾而终。当她面对他的分手提议,她的平静让他吃惊甚至让她自己都吃惊。之后的过程是必然的痛苦与伤神。黎阳是一个乐观而理性的人,她说以前从来不理解人为什么自杀,而现在似乎都怀疑自己是否会烦了便“自由落体”,她使用这个词再次显示她心底里乐观的一面,这种骨子里的乐观支撑着她对自己和这段感情都做了深刻的反思。她最初的平静反应让自己惊讶,也让她后来由此反观自身,她才发现她一直在用理性来维持彼此的关系。其实那个他从来没有真正打动过她,虽然这并非什么新发现,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并非是什么新理论,而且为很多人所接受。黎阳当时也是这么认为而准备走进婚姻的殿堂的,但是她发现爱一个人与不爱一个人,哪怕在外在行为上做得再好,也仍然是有区别的。

  虽然理性也能够让很多人在婚姻中安身立命,日子不咸不淡也能继续,但是黎阳决定不再迈出这一步。当真正分手时那个他又表示出悔意,而黎阳已无计再回头了。她决定以后还是要寻找一个真正让自己心动让自己爱的男人结婚,哪怕这可能渺茫,这可能会受伤害,但这与青春时候盲目追求浪漫与激情又并非一样。毕竟,黎阳是一个有勇气的单身女子。

  谈话在继续,气氛温暖而愉快,像窗外深深午后柔和的阳光。你会突然明白,当你试图努力发现对面这个单身女子的“精神后花园”时,其实早已身在她的花园中,混淆视线的只是那根本不存在的“墙”。

  在黎阳的眼中,法国的生活除了美好更多的是压力,“我的专业听上去很风雅,其实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博物馆就是画廊,这些地方对于国外的留学生而言是很少有机会进入的,而你还得同时担负起沉重的生活费用。”如果把留学生涯的压力定义为物质或生计上的话,回国后黎阳的压力则是精神层面上的,比起前者的被动,后者就要主动积极得多。

  “因为没有经验和人脉,刚进公司的头一年做得非常辛苦,工作重点也都是最基础的宣传、公关形象等等。我是那种喜欢所有事情都有条不紊进行的人,而刚开始时最大压力应该就是来自为工作控制,而非自己控制工作的状态吧。如今已经完全适应这样的工作节奏,看问题的眼光也就更长远些,会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由此产生的压力对现在的黎阳而言,是适中而健康的。

  和智慧的女人对话,是一件很舒服很有快感的事情。黎阳闲闲地说,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健康、美丽和才情。有这三者,永远不愁没有人欣赏和喜爱。不要怕自己太出色,只怕自己不够出色。而且这三样,是女人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一个女人,只有健康才可能美丽。才情不是空壳,它要有附身的地方。一个不健康的女人,怎可能美丽?一个没有美感的女人,才情会演变成怪诞。一个女人只有在她拥有了健康和美感的时候,她才能够用一颗超拔之心去看这个世界。

十一、剩女们水一样流淌的生活秀(2)

  女人为什么会老?不要总是拿自然规律说事。如果你不注意磨砺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境界,自然就会老得快。一个女人,30岁以前不美丽怪父母,30岁以后不美丽,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她没有将自己的美感磨砺出来。美丽不是天生丽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悟性,是综合素质和阅历的提炼。没有智慧的女人,只能在自然规律下无可挽回地老下去。

  话题于是转到单身生活的状态。黎阳说自己很安静,两三年前,她说可以神清气爽地在午夜一点约朋友们去泡吧,现在她宁愿看碟或者听音乐,“你看,我又少了一个可以邂逅的机会”,黎阳的自我解嘲反而显示出她内心的坦然,如果一些故事刚开始就可以看到结尾,那些没有必要经历的,最好就让它们随风而去吧。

  不过,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剩女们也是如此。说到将来,黎阳说,如果不去做冲破,不做挣扎,过着也就过着了,慢慢会发展出自己的平衡机制来,慢慢会形成自己的“生态圈”。需要陪伴?还是有一些朋友的;需要生活内容?工作还是很有成就感的;需要享受生活?单身状态可以享受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一天也可以安排得很满。只是,你觉得越来越难开展一段爱情,对于你已经发展出来的“单身乐趣”,另一个人的进入越来越像一种侵犯……

  孤独是用精神支付的高消费。孤独的女人通常是成熟的女人。她们一般有自己的事业,有宽松的经济,有丰富而难以忘怀的情感经历,但最主要得有思想和悟性。

  但人的本性是不愿意孤独的。对于剩男剩女而言,单身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意味着你要丧失通常人们所享受的家庭幸福和天伦之乐等等。因此,他们必须活出一种特有的滋味来,才能将这种缺陷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在这个意义上,剩男剩女应该而且必须为自己营造一个相当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中间既要有学问和思想,更要加入一种灵性,以获取一份不被打扰的安静。

  剩女们从年龄上来说也许有30岁上下这样一种分野。25-28岁段对于剩女们而言,正是生命值、经验值、人气值可以积累成高手的阶段,又没有太多现实压力的束缚,一切都还有时间,都还来得及,人生还没有成定局,一切都可以当成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演练。她们既有着20岁女孩的青春与活力,又有着20岁女孩所没有的经验与机智,当抛开现实的压力,人也会变得超脱和放松,无疑一个超脱的女孩是机智、风趣、有创意和有魅力的,她们甚至可以在好友结婚周年庆典的同时,给自己也买一份礼物,庆祝自己的不结婚周年庆典。

  26岁的榛是一个典型的广式美女。她在外企上班,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广州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男孩子关注,相反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很执着也很受疲惫,自从来到上海之后,她的生活开始像飓风一样巨变。她开始频频受到男孩子的邀请,尤其是外籍男子的大献殷勤,可能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得她的美非常受欢迎,而早期西方的中国移民又大都出自她的故乡,也可能由此她正好符合了西方人对于东方美女的固有想象,她也很乐于尝试西方人的社交文化,成为不折不扣的party动物。邂逅成为日常剧目,调情成为一种休闲方式。虽然她不断地更换男友,而且她自认为对每一段感情都很认真很投入,但是以激情维系的感情总是变幻莫测无法长久,她的快乐与忧愁就像过山车一样呼啸来去。在失落和伤心的日子里,她有自己的同性朋友可以倾诉,她们可以彻夜长谈,也可以去最热门的酒吧狂欢。

  27岁的蔓则有自己的稳定的感情,她很爱自己的男友,且对他很好。她天生一副小女孩的面孔,使得她的看上去只有20岁,但她又有着更为成熟的头脑与智慧,这是她最让男人们惊奇和迷恋的地方。她很清楚自己的感情归宿,但是又不排除多余的暧昧的情感,或许这种“剩余的情感”带来的是“剩余的快感”。或许是因为在后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青少年。

  25岁的女人可以演绎最精彩的单身生活,虽然其中也可能免不了痛苦,但这种痛苦毕竟不能与30岁的痛苦同日而语,前者毕竟还没有太多真正现实的压力,即便痛苦也可能是游戏太投入所致,而且痛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审美的意味,如果你在游戏中找到真正的爱情,那么恭喜你;如果还没有,那一连串闯关式的体验,无论成功或失败,过程本身不就是一种快乐?

  某保健品北京经销部主管秋迪和某装饰公司副总经理阿倩是一对好朋友,她们珍视单身所赋予的一切权利,从花道茶道到跆拳道,泡酒吧泡健身房泡会所——就是不去泡帅哥。白天是OfficeLady,入夜就成了美丽的潮女搭档。她们可以没有结婚证,但不能没有旅游护照。

  秋迪说:我们比很多结了婚的女友过得好。不用围着全家的餐桌转,可以一连几天吃水果餐,也可以在家一边看小说一边慢慢煲汤;出门旅游不用牵挂家务事。很多人都说我比同龄的女人看上去年轻许多,这是“单身让我如此美丽”。

  而阿倩说起话来却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思想气质以及骇世惊俗的观点。她说,我们以婚姻观切入单身,潜意识中是在假定任何一场恋爱都该指向婚姻,任何一场婚姻都该白头偕老,这种观念其实是先验的。一夫一妻制并不是惟一的婚姻模式。从人类学角度看,世界上只有少数文化承认一夫一妻制。只不过基督教文化恰好成了强势文化,所以这种婚姻制度就被视为天经地义了。这位宣称不谈爱情的单身女性,确实表现出了一种很酷的姿态。

十一、剩女们水一样流淌的生活秀(3)

  另一位27岁的剩女芳妮给快乐下的定义是身体健康、有可以信赖的朋友、有个爱自己的人,再加上不菲的收入。的确,除此之外,还奢望什么呢?据说,北京人的经济收入分布呈较为科学的纺锤形,位居中间的白领占据主导,其中像芳妮一样自主生活、快意人生的单身丽人们形成一个活跃的消费群体。除了满足生活的必需,她们的消费则更多地是为了享受生活,用句时髦的评价,很小资。

  徐敏也属于是典型的小资,什么都讲究品位。她在杂志社做编辑,月收入7000元。按她自己说,她是因理解了生活的意义而懂得享受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喜欢给自己一些莫名的压力,买房、买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在别人面前说起来感到光荣,背地里却被债务压得喘不上气来。徐敏却从来不存钱,她的理由是不想有负担,“对我这种不大会理财的人,把太多的钱放在身边等着贬值,不如用来换取快乐。无钱和无债的感觉都是一身轻,我是赤贫我怕谁。”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太早凝固,努力地挣钱、开心地花钱是件很惬意的事。徐敏花每一分钱都是为自己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即使在别人的眼里纯属奢侈、浪费,在她看来则是物有所值。

  与之类似的还有这位胡小姐。她的工资没有以上几位高,但是让我们吃惊的是,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房间里有的是书、杂志、CD、DVD和少不了的水果、小零食。她给自己买了份大病医疗保险,免除后患,花钱才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各种流行的场所她都去,并非为赶流行,而是因为她就是流行的一部分,它们非常符合她的口味。到名牌服装专卖店里淘一些价钱可以承受又与众不同的款式;北京哪个酒吧什么情调,她都耳熟能详;还有一些只有圈子里的人才知道的俱乐部,也常能见到她的身影。她特别渴望结交朋友,因为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大家在一起聚一聚也乐得个洒脱。赚钱就为让生活更好,既然这样消费能让自己无忧无虑,何乐不为呢?

  一个人其实也并不孤独,关键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陶丽在公关公司工作,每天跟无数的人打交道,记者、客户、活动承办商、场地协调人员、办公室的同事——该说的话和能表达出的热情和兴奋都留给了办公室,下了班之后就会像换了个人一样地安静和慵懒。蜷在宽大的亚麻布沙发上,听一听刚从网上订购来的CD,或者看一部精彩的DVD电影,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立刻把一天工作的疲惫扫得一干二净。碗当然是不用洗了,因为时常有各种“饭局”,又懒得自己做饭,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已经被冷落了好久。

  偶尔会希望有人陪,那么陶丽就约上两三好友在家中小坐,或是出去喝杯奶茶,悠哉游哉,晚上出去喝酒到很晚也不会有人骂。本想养一只猫以打发无聊时光,想想一个月有三分之一在外出差,在家的时候也是有上顿没下顿地乱吃,实在苦了猫儿,也就作罢。还是先把自己养好才是。

  周末是最舒服的时间,陶丽会给自己的小屋做一个大扫除;去俱乐部游泳;从超市买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零食把冰箱填满;去美容院做皮肤护理(注意:这不是奢侈,部分是工作需要)或是一个人出去逛街……只要不用加班,做什么都会很开心。

  谈到逛街,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陶丽只爱一个人逛街。这样不用担心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感兴趣;不用被迫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理建议;不怕试穿性感的衣服暴露“缺陷”让男友讽刺;更不用担心疯狂购物后被“另一半”斥为不会过日子而深感内疚。

  在陶丽看来,单身的好处简真数不尽:自由自在,对自己负责,有权选择,有权挥霍,有权放肆和疯狂……在自己家里,单身一个人,是那样的舒服和自在,听着音乐泡在浴缸里或上上网、看看书、报、电视,没有束缚也没有遮掩,可以一丝不挂的在屋里走来走去,没有牵挂也没有人谴责,可以不着急回家或干脆不回家过夜,没有负担也没有责任,不用整日做着柴米油烟的杂活儿,该吃的吃,该穿的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自己更爱自己,若自己不对自己好,还有谁会对自己好呢?单身表达的就是现代人对无拘无束的写意人生的洋洋自得,可以借相亲之名或其它理由扩大社交圈子,不愁没有异性朋友,不愁没有狐朋狗友的饭局和饭局。

  更妙的是,在每天的工作和与不同的人接触、交住当中,有可能真的会碰到你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这一种对缘分的期盼和缘分到来时的惊喜可是剩女一族独享的。

  当然,在漫长的时间里,剩女们也必须学会一个人应对一切难题。灯泡坏了自己换,搬车子自己来,水管子坏了自己修,所有男人该做的事自己都学会做,压力自己扛,眼泪背着人流。她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不再等可以依靠的臂膀,她们自己练就了强壮的双臂。

  相对来说,30岁以上的剩女们要更为平静与坦然,她们大都已经经过了与现实的短兵相接,决定与现实妥协的人会在各方面放松,并寻求现实可行的能够一起生活的人;而决定坚持自己梦想的人会继续坚持,对于坚持过程中的孤单也会自觉地加以接纳,总之,她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会有更为清晰的体认,即便对于未来生活中的不可知,也有了内心的坦然与笃定,同时,她们的经济基础、社会阅历或者内心修炼,都有助于这份平静的维系。

十一、剩女们水一样流淌的生活秀(4)

  30岁的女人是一道美好的风景,是正午之后含蓄而温和的阳光。她们要想失去理智地爱上一次其实已经很难了。女人年纪一大就会明白,上帝只造出男女两个物种,意味着男人不过是人生的一个伴侣或者过客。肝胆相照,生死相许?只能说爱情小说看多了。再去问世间情为何物,必然是荷尔蒙失调惹的祸。有这时间,好好逛逛街,买两件漂亮衣服,或者买两本书,找人吃吃饭喝喝咖啡,晒晒冬日和煦的太阳,享受黄昏的微风,和朋友惬意的聊天,哪怕是看着菜谱研究一下菜式,比去追究这种无意义的事情好。你觉得这是势利?她们自己可不这样认为。

  30岁的感情,确实像一小片平静的湖,平淡,散漫,随遇而安,即使碰上强烈的台风,也只能生成一些涟漪,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聚合成型,成为壮阔的波澜,成为冲决堤岸的巨浪。对于她们而言,生活就是品味,存在就是氛围,男女就是艺术。她们有着平静和自足,有着自信和自由,进可攻,退可守。姜太公釣鱼,愿者上钩。

  她们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彻底的求真务实的生活者。她们几乎全面观察了爱情与友谊,洞悉了交往的最本质意义,她们不需要华丽,不需要奇迹,只追求生活最纯粹的真实,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真实,对这个世界承诺的真实。

  既然剩下了,就好好安排自己“剩下”的时间吧。人生不是只有爱情这一件事,即使成了“剩女”,也别只剩下抱怨、悲观和自卑,也要做个优雅从容的女人。学习,读书、健身、享受、旅行,做点善事,善待朋友,多陪陪亲人……大把的事情等着你做,就是别凑合,别亏待了自己。即使感情被剩下了,婚姻被耽搁了,也要有自己的尊严和美丽,否则,你就可能什么都剩不下。

  剩女们学会了以欣赏的角度看待一切,练就一种迅速恢复愉快情绪的本领。一个行动能力强的女人常常会变成劳碌命;反之,一个女人的欣赏能力越强,她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拥有就越多。剩女们要想成为单身贵族,就应该具有一种超过一般人的生活能力与生活智慧,善于将生活中种种琐碎的杂事调节得稳妥有序,并能从中享受到一种特别的快乐。剩女们可以卓然不群,亦可以平凡朴素,不管是哪种风格,都必须拥有一种真实而健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滋润的,充实的,有色彩的,是性情的。

  她们不一定缺乏爱情却有了富足的友情,有一群闺中密友排忧解难,同甘共苦。她们自己把自己宠爱,历练自己的独立,为未来的幸福打基础。她们相信,这个世界谁也不是为谁生的,她们独立坚强的一个人生活,捍卫剩女时代的尊严,并坚定地相信:没有玫瑰的日子,盛开的将是清雅馨香的百合。

十二、不能把一时寂寞,变成一生过错(1)

  ——事业+自由>爱情?

  用单身这个“武器”捍卫爱情和自由,对抗平庸的婚姻和感情伤害,是不是有点太过悲壮了?咖啡屋里,长长睫毛下投着一片寂寞的阴影

  第一次见到雯,发现她的形象和气质真可以算是女导演的经典造型。她身着休闲装,而且穿得松松垮垮,只有一件短款T恤很合体,裹住她丰满的身材,T恤胸前的图案挺另类,颜色艳丽,居然还是今年时装前沿的流行色。T恤外面套着一个宽大的牛仔衣,袖子就那样随便挽着,胳膊上露出一块类似潜水表那样的大表。她的食指和小指分别带着两只质地一般但式样粗犷的时装戒指,颇为抢眼,一条孔雀兰的牛仔裤,看样子穿的时间也不短了,但懂行的人能看出是好牌子。脚上穿一双好像是男款的棕色靴子,背包随便地挎在肩上,因为走路又急又快,整个人看上去好像是一只披着不少配件的蓝色大鸟,那劲头真有点酷,同时也让你有点惊异,这是37岁的女人吗?

  雯在一家著名的国家级电视台做制片人。自然,她对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非常珍惜。她认为,先发展事业再谈感情是现代女性最明智的选择。她觉得女性在经济状况各方面都稳定下来的时候,相对更容易获得男性的尊重,建立家庭后也更容易找到一个平衡点。

  她随手翻看我的调查提纲,若有所思。她说:“我有一个感觉,你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也许是因为你过分夸大了爱情对于一个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力,所以你的调查成果中散发出了一种过于焦灼甚至伤感的气息。应当承认,恋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比较特别的情感体验,但是,并没有达到像各类传媒上体现出来的那样的华丽和深刻。也许在科技不发达的农业文明时代,恋爱对人来说,特别是对女人的生命质量会影响很大,但就是这样的影响力也不是纯粹情感上的,还有很大的成分是经济的。比如嫁鸡随鸡这种身分的归属。现代文明进步下的女性,对‘饭票’和‘归属’的需求淡了,所以,并不是很多剩男剩女都很惨,而据我观察,能够过得快乐的越来越多。”

  除了事业独立这个原因,雯也承认,自己目前的独身状态也与心境有关。对于她们这一类人而言,生活积累到一定年龄,身心内部和身外之物已负重太多太满,生活中感情的需要就变弱了,没有像“农业文明时代”追寻爱情那么大的动力。所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女人似乎更大的渴望已经不是爱情,而是让自身的潜能得到更大的释放。”

  雯确实是自在而快乐的。前些日子她一个人飞去上海听了罗大佑的演唱会,而身陷围城的笔者不得不承认,这也就是单身才能做的事。还有她每年会去一次西藏、每天写作到很晚、将自己的家做为一个后现代装置作品而试验个没完没了——这些确实都应归于单身的缘故。“就连看电视也是单身有利,自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两台电视,一人看一台?没用。我有对夫妇朋友就是例子,家里有两台电视,但每次女的要看电视剧都要拉上男的一起,这样才有人一起讨论剧情、分享悲喜,反正就是有了一个强迫对象。”

  一位大学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按照经济学理论来说,人们结婚与否,总是在婚姻的成本和收益间权衡。如同所有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一样,婚姻也存在一个交易市场。婚姻市场的存在也表明人类的婚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组织性。这样说来剩男剩女越来越多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很忙,寻找婚姻信息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据我们的实际调查发现,白领阶层的剩男剩女结婚更晚,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白领阶层更忙,有更多赚钱机会,同时进行婚姻信息搜寻的成本也更大。而像雯这样事业有成的单身女性,这种自由的局面以及相关的一切得来尤为不易,所以她更不愿意将成本浪费在婚姻的方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雯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案例。对于大多数剩男剩女而言,工作已成为他们创造生活愉悦的重要因素。工作的功用远远不止是打发时日或挣取家用,尤其是对抛开传统角色的剩女来说,工作越来越成为寻求自我满足的源泉和与他人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

  28岁的某公司经理助理朝云也是这一理念的坚定支持者。“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要结婚?是为了一张永久的饭票吗?我自己的收入就可以把自己养活得很好,根本没必要让别人养活;是为了找一个保护人吗?我看现在有的男人比女人还心理脆弱;那是为了找个人排遣生活的沉闷吗?结了婚日复一日面对那个男人,我想一定比现在更沉闷……我觉得真正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朝云现在每天上班连轴转,下班还要赶到学校读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根本腾不出时间赴某人的约会。几年前有个很优秀的男孩子,就是看到朝云这副拼命的样子,吓得掉头而去。

  但朝云对此不以为意。她说,邓文迪36岁出嫁,桑德拉32岁出嫁,晚婚的她们何其光彩?那是职场历练给她们增添了魅力,也给她们造就了机会。早结婚不是使人贪恋小家庭的安逸不思进取,就是让女人为家事所累变得婆婆妈妈,有多少有能力的女人就这样给耽误了?所以朝云决定,一定先做出一番事业,再谈婚论嫁不迟。

十二、不能把一时寂寞,变成一生过错(2)

  这种心理因素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一个女子因为事业而错过婚龄,又因为放不下事业而在单身的路上被迫走得更远——这是剩女中比例相当大的团体。而如果再经历过感情的受伤,很多人更会痛感感情并不牢靠。出于弥补心理,她们总得要握紧一样东西,那就是事业。所以人们看到她们总是在忙碌。但越是如此,越不容易得到感情,最后可能就锁定在单身的路上了。所以我们看到单身女子成为单身女强人的概率更大。

  33岁的刘慧做着一份在我们看来很男性化的职业:在一家著名的建筑公司任工程监理。她身上有一种一般女人少见的坚韧和淡漠,对爱情不做什么憧憬。也许因为学理工科出身,她从小喜欢鼓捣无线电和船模,这一点也很像一个男孩子。

  她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在大学毕业几年以后,她和男友的关系发展得很平稳,已经订婚,婚期指日可待。但突然地,男友提出解除婚约。刘慧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创。她想不通那个分手的理由。男友认为现代社会女人变得有事业心了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女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不能做一手好饭;也没有理由说忙得没时间理家;男友的妈妈靠煤炉搓板,照样把一家五口照料得有声有色。你刘慧不是懒,天天在公司干得生龙活虎,怎么对我就敷衍了事呢?这不是小事,而是一个关于态度的重大问题,也是关于爱和感情的问题。

  刘慧开始了长期的失眠。在黑暗中她大睁双眼,听夜归邻居杂沓的脚步,盼着窗帘泛起曙色。一个个失眠的夜,让刘慧一次次徘徊在崩溃的边缘。后来她发现,只有让自己白天累到极处,才能换来一夜安眠。没有什么样的经历比支配曾经是严峻挑战的东西更令人快意的了。刘慧需要做好一件工作后那种简单而又难以置信的满足感,即使那件工作在他人看来十分平凡。工作给了她全新的安全感受,付出一分就会有一分收获,不用担心被欺骗和抛弃。

  因为业务水平突飞猛进,作为一个女人她又较少参加权力斗争,对于不惜一切向上爬刘慧确实也缺乏热心,但这一切反而使她得到了从未希求的提升。充满挑战的工作,令人满意的收入,使刘慧有能力安排自己优先要做的事,她有了自己一处很大的房子,一辆汽车,一些谈得来的朋友,以及一份轻松的心情。除了偶然会有的失落和惆怅,她心平气和地与生活达成了谅解。

  说起这些往事来,刘慧看上去没有任何的感伤和惆怅。她平静而快乐,让我们觉得单身生活也自有它的乐趣所在。当然最后刘慧也给我们说了她的一点小小的不快,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我个人的生活来说,我还是觉得在很多细节问题上,不是很受到大家的尊重。打比方说,你有一个家,你有太太,整个一个常态的婚姻生活,没有人说,今天我到你家去住吧。但我觉得,我就会经常被人打扰。有一次,已经过了晚上12点,有一个女朋友给我打电话,她说我还在大街上遛呢。我说你怎么了,她说我跟我老公怄气了,我想到你这儿来。她如果来了,我必须陪她说话,作为倾听者。但是,我正好第二天有很重要的事情实在没有精力照顾她。我的拒绝使她很不高兴。她说你不是一个人吗?而且也会有一些男士,他说你单身,我过来看看你吧。我说不方便吧。他说,你不是一个人吗,有什么不方便的。我说,那我能不能随便到你家里去看看你呢。为什么一个人的家就没有神秘性和严肃性呢。在这方面,我觉得很多人不大体谅单身女人。”

  在某电视台做节目编导的阿薇是雯的一位多年好友。28岁的她在事业上积极进取,至今无暇顾及婚姻。当有人把阿薇归到“单身贵族”的圈子里时,她总会笑着摇摇头,然后半真地假地说:“我是一个‘不婚族’。”

  阿薇是个很漂亮的女孩。从中学时代起,她的身边就从不缺少追求者。而且,阿薇也不是女权主义者,并不想通过独身去否定男人。“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和自由。”阿薇说,“我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我失去的是婚姻的责任、义务和烦琐,得到的是自我能力的完善和自由自在的快乐。”

  也许是自己所处环境的影响,阿薇显然对婚姻抱有十二分的戒惧之心。她说,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也许这样说有点过分了,但你能保证婚前的他,在婚后还始终如一吗?婚前对你的唠叨百听不厌,婚后对你的唠叨火冒三丈,并且懒得看你两眼,说上两句话,让你感觉他心里不再有你,婚前常替你做这做那,婚后却让你做这做那,这种反差让人一时接受不了,好像老婆娶到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婚前只看你的脸蛋是否漂亮,婚后只看你的双手是否会干家务活,最受不了的是婚前他总是说你美丽,婚后却总说别人老婆漂亮。婚姻会让人感觉繁琐、窒息、缺乏自由,把所有的时间、钱都花在了这个家,自己没有像样的衣服穿,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更惨的是每天被油烟侵害,皮肤日益老化,每周还要看对方的父母,并且要任劳任怨,关系还不好处,就算处得特别好,到底也不是自己的父母,发生口角,他们心里总会向着自己的孩子,不会像在自己父母身边舒服自在。

  阿薇还说,作为一个女人,你要是想真正的独立,必须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也不要想着依赖哪个人,现在什么人都靠不住,别人的一切都是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靠自己。即便以后没有爱你的男人,你会也过得充实而自在。

十二、不能把一时寂寞,变成一生过错(3)

  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年初回家探亲时,虽然父母一再催促阿薇考虑婚姻的问题,她还是没有向他们许下承诺,阿薇有自己的打算。“今年冬天,我希望自己编的片子通过率可以再高一些,还打算参加年底新开辟的旅游栏目制片人的竞聘。”阿薇说,“还有去年抽空写的一些手稿,想联系一家出版社结集出了。不指望卖得有多好,只是完成从小到大的一个心愿吧。”

  除了工作,阿薇也擅于给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快乐。她说:“冬天是个极易感到孤独的季节,我已经做好了遭遇一场恋爱的心理准备。即便没有爱情,每天吃方便面、泡吧、蹦迪的日子也让我很享受,因为这样更加不受拘束,我自己舒服就好。”

  和阿薇抱一样观念的女性在现在的都市里并不少见。她们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和不菲的收入,将事业和自由看成是生命的第一要义。她们不希望因为结婚生子影响自己的事业,而喜欢独身给她们带来的诸多好处。

  周敏是一个从事广告业的女孩,不久前离开了成都,到北京发展。周敏坦言,能进入目前这家公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尚未结婚。她说:“如果我已经结婚了,就不可能天南地北地到处工作,首先要考虑丈夫的意见。而接受单位也会觉得已婚女性有许多麻烦,比如要休产假、不能随时陪领导应酬客户、不便长期出差等等。说得更透一些,从公司里有许多单身汉考虑,人家也更愿意要没结婚的小姑娘,而不是‘已婚妇女’。”

  周敏还说,除了在工作上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自己目前的未婚状态还有很多好处。比如:你可以有很多男性朋友,而你无需对任何人做任何解释。你可以毫无顾虑地陪你的父母,愿陪多久都无人抗议。你可以用自己赚来的钱参加旅行团游山玩水,而不用征求别人的意见。你可以呼朋唤友,在家里大办party,因为没有人会给你脸色看。当然,也没有人与你吵架,在你身边打鼾,扰你清梦。没有人在你打扫干净的房间里乱扔臭袜子,碰翻烟灰缸。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经济独立是女人单身最基本的条件,很难想像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养活的女人会有决心去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单身生活。比如,国有企业改革和事业机关改制,大批工人和职员失业,其中女性居多。经济地位降低自然导致妇女社会地位降低,在这一层面生活的女人不可能成为有着独立人格的单身女人。而现代社会高阶层单身女性有着共同的特点,白领、自由职业者或是商人,钱挣得多,有事业,有住房,有的还有车,吃穿玩乐都不愁,当然并不急着找一个男人来养活自己。

  对此,北京大学一个研究中心的学者作出过这样的分析:感情的问题,同样也是利益权衡的问题,并符合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分析。单身同样是一种经济理性的选择。婚姻是需要很大投入的产品,包括丧失某些个人的自由、时间投入、资金投入,在茫茫人海中搜寻中意的男子必需的搜寻费用,找到之后的交往费用,另外成婚后每天培养感情还需要投入一些流动资本。

  一位经济学教授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他指出,选择了事业的剩女们会出现更高的“沉没成本”,这使得婚姻的选择变得更加不容易。比如投资一个项目,完成可能要1个亿,投入5000万之后,这时你开始怀疑这个项目是不是值得做,但是如果放弃,5000万元就“沉没”了,所以你往往还会固守这个项目。一个女孩子,在大学里爱上一个人可以追随他到天涯海角,那时候她没有沉没成本或者说成本是很小的。但是一个好不容易立下脚并被单位委以重任的女子,她的沉没成本已经很高了,要她放弃一切追随爱情是很难的。除非她能收回在事业上的投资,也就是说在另一个投资———婚姻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回报。所以说,剩女们事业越强,越希望有很好的感情,以获得补偿,但是在期望值很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不容易。

  不过,许多约束条件是会变化的。那位教授进而指出,婚姻是耐用消费品,而且可以逐渐增值。年纪渐长,婚姻的机会成本会变小,而婚姻的效用特别是某些独到的效用会逐渐凸显,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对孩子的喜欢,而彼时事业带来的效用“边际递减”。这样,事业和婚姻也许会出现一个交点。

  当然,一般的女人即使在经济自立的情况下,也是会选择婚姻的。有时候阴差阳错,往往就身不由已地被耽搁了。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很无奈。33岁的某公司主管薛冰说,“我也希望能有一个结实的臂膀让我依靠,能有人听我诉说委屈的事,能有人和我分享快乐和痛苦,但这些我应该得到的幸福都被我无意中错过了。”

  薛冰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这家公司的时候,公司领导就对她特别器重。当时公司正在筹建新加坡分公司,薛冰有幸被选为负责人之一。她在新加坡一呆就是4年,这期间工作的忙碌程度可想而知,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以后,薛冰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空中飞来飞去,从欧洲到美国,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作为一个公司主管,她每天7点多上班,一直到傍晚8点才回到家,常常累得一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如果出差的话更是辛苦,时差的颠倒也不能成为偷闲的理由,昏着头依然要埋头工作。太快的工作节奏,使她几乎没空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去认真地交往,而她当然也不愿意随便找个男人凑合着过日子。就这样眼睛一眨,薛冰已经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十二、不能把一时寂寞,变成一生过错(4)

  薛冰说,其实,自己心里还是主张女人在30岁之前结婚的。作为一个职业女性,30岁之前可以在外拼事业、赚钱,但一个人在外打拼太辛苦,女人终究还是要回归家庭的。

  排除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情感上的需要之外,很多女人希望通过婚姻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女人的虚荣心和她们对奢侈品的占有欲使她们以寻找到一个有地位、有钱财的男人为人生终极目的。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简爱》,美国电影《她嫁给了百万富翁》、《绅士爱金发女郎》等,都反映了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心态。有人说,作为一个女人,真正的独立的确很难做到,对于男人情感上的依赖,往往成为单身女人致命的弱点——女人需要男人,女人依靠男人,这是女人的天性,一切皆可抗拒,唯独天性无法背弃。

  当然,这种天性也受到了当代剩女们的强烈反对。某省驻京办事处的刘小姐说:“我最反感‘工作好不如嫁得好’这种轻视自身能力的观点。如果一个20岁刚出头的年轻女孩身无长物,想凭着年轻和美貌尽早为自己找个好归宿,就算能实现,也未必能长久,因为年轻是很快就会过去的。而婚姻生活又会占用你成长、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到时候难保你不会后悔。而且,如果女性在情感上对男性有过多的依赖性,那么她将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害怕婚姻对个人自由的伤害,是剩女们一个普遍的心结。32岁的某出版社编辑晓河也是个例子。大学毕业之前,晓河没有想到自己的工作会有这么多的变动,先是在广州的各个媒体之间打转,最后她这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甚至为了向往中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离开父母,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工作。晓河自认是个性格十分矛盾的人,遇到陌生人会侃侃而谈,与好友相处时也会沉默不语。

  家人看到晓河一路这样走下来,扎扎实实地念书和工作,于是都乐观地支持她。晓河有时却想,即使等不到那种爱情的感觉,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不错。“当然,遇到那个人时我也希望自己不会错过。”

  与晓河的交谈时间很短,却听她说到了很中肯的一点:“孤独的感觉人人都有,未必就只有单身者。再说孤独是一种感觉,时时处处都可以发生的,不等于你身处大众之中或者是身边家人环绕就不会觉得孤独。有家庭的人最可悲的一点就是——也许你也很想独自品尝孤独的感觉,但是你发现总是找不到这样的机会。”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寂寞不能被婚姻医好。独自生活的人比较容易忍受寂寞;他们不期望什么,所以不至于失望。”((英)乔纳森哈迪:《情爱结婚离婚》)另外,生活的压力,如舆论、经济、住房、孩子教育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应当是结束单身生活的理由,不应迫于这些方面的压力而再婚,这些压力应当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力量,而不是通过婚姻——为此而结婚有可能陷入婚姻的恶性循环。

  对于剩女们而言,波伏娃是她们永恒的精神力量。1949年,波伏娃发表了名著《第二性》,她彻底否定了人类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追求女性的情感独立和性独立,正如她在生活中允许两个鲜活的个体各自呈现出开放、自由的性爱观。此书堪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而她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精神领袖。

  而在文学典籍中,夏洛特笔下的简爱,也是剩女们内心的明灯。她不仅以一种自由意志反抗歧视、污辱和压制,还挣脱了对女性来说最难抵御的诱惑:爱情。她不愿贪图一时的情爱之欢而失去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和尊严。这种挣脱可能比反抗直接的强暴更难,她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今天听来,还是那样地震撼人心。

  当然,爱情与事业其实并不矛盾,也不一定非要恪守哪个先哪个后。经历了波伏娃的女性独立观念启蒙后,对于现代都市的剩女们而言,最好是在维护自己独立空间的同时,在理智的思考后,做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以获取最大的平衡。当事业和婚姻、爱情与自由出现一个较为合理的交点后,剩女们也会做出适度的妥协和牺牲,然后百感交集地走入现实婚姻的殿堂。

尾声:漂泊与岸,或梦的深处

  女孩对男孩说,如果在圣诞钟声敲响之前,你闭着眼睛在人群能摸到我,我就嫁给你。

  男孩蒙着一块红色的手绢,身边有音乐、有圣诞树、有美味的食物以及欢乐的人群,冬日里的圣诞被装点得犹如任何梦想都会实现的天堂。

  男孩伸出手,艰难地摸索着,身边是来来往往的人群。

  钟声就要敲响,男孩偷偷掀开手绢的一角,看到人群中的女孩。

  男孩装作惊喜地找到女孩。

  这是某部被加进了点后现代味道的爱情电影的结局,在一个人们越来越难以相信爱情神话的年代,人们不再相信上帝或者命运会在“圣诞钟声敲响的刹那”制造爱情的奇迹,还不如靠自己,哪怕以作弊的方式。这个稍微改装过的爱情童话故事,也许寄托了人们不少的希望。

  剩男剩女的生活,和任何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一样,有其美好从容的一面,也有其苦闷焦灼的一面;有沉静坚韧的一面,也有软弱感伤的一面,将他们的状态形容为风光无限,或者说成是八面漏风危机四伏,都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倒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却越来越觉得剩男剩女的延伸问题似乎更有意义,比如剩男剩女,甚至可以说就是我们全体,在孤身一人面对压力和困境时,该如何应对心灵的软弱和空虚?我们是不是应当对世间不是很常态的一切,用一种宽容的眼光,甚至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迎接?我们在一个物质化的时代,怎样才能接住自己倾斜的脚步?还有关于独立与尊严、爱与信仰、自在与孤独……

  在对剩男剩女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扫描过程中,我们手中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路线图。所能做的也就只是探索、探讨、修正。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指望找出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但是希望可以促进思考。在现实面前我们经常会感到无力。但每个人都会和周围的人组成一个小的群体,如果能够将这个小群体引向更值得鼓舞的方向,那么整个面貌最终就会得到改观。

  剩男剩女的生活轨迹不是大众路线,但它始终存在着,在城市大大小小、或明亮或灰黯的角落里。剩男剩女们暂居于围城之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目前的状态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段风景,一段孤单、散淡、沧桑、美丽的旅程。走过这段路,他们会各有美满归宿,但这段旅程的泪水与欢乐、苦涩与甘甜,也许会令他们回味一生。

  本书是我们对我们身边某一群体的生活记录,我们对这种生活方式不一定充满赞许,但完全可以充满理解。关于这本书,我们想说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是自由的,但首先是独立的,生活中的孤独、愉悦、失落或者奋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外围的,人最为要紧和最为内核的东西,是人的独立和人格的独立。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不论是单身主义还是双身主义,它的生存状态都会充满了合理性,都会拥有自己的审美空间,都是人类高尚文化的有机部分。

  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很难会静下心来经营一点东西:一段婚姻,一个职业。生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命运和一艘船相似:永远渴望着靠岸,但是漂泊却是注定的宿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艘船。在不同的时间,我们会靠上不同的码头,最后却总归要启程。没有永远靠岸的船。有风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个抛锚地或者避风港,但是在大多数时候,除了船出现故障或者偶然搁浅,我们总得在茫茫的海上漂。大多数的船是有目地的,然而,远方到底有多远,大多数船并不知道。在我们疲惫的瞳孔里,只是海水、风浪、不确定的行程,以及擦肩而过的同样漂泊的船。

  只要是在旅程上,每一艘船都注定是孤独的。关键的问题是,命运由不得我们不漂。漂的感觉是一代人的宿命,因为不确定,因为谁都是过客,不是归人,没有归宿感,所以,这是一个没有底线的年代。无论是道德评价的式微,还是行为准则的不再划一,自由的代价是,做什么都可以,但是,我们想说的一点是:只要你愿意,你就不会寂寞,不会单身。我们曾经由衷赞美造化,只因我们在同一个海洋中;那么我们何必又彼此怨艾,只因我们不在一只船中?

  爱情是一种力量,一种愿意让自己被对方改变的力量。爱情的经营要靠两个人的互相磨合。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因为你愿意付出,你就不会孤单。

  结束单身的唯一理由是且只能是爱情。只有这样的婚姻才是符合人性的。就让我们用这句话来结束这部小书吧。
上一篇:首例私企告二奶案判二奶还钱,法院动用测谎仪,情大?法大? 下一篇:且慢为上海立法界定“性骚扰”叫好及相关评论